盛夏時節,齊州總管李世積接到家父徐蓋家書。大子建成、齊王元吉被誅殺,秦王世民上位太子。
李世積來到齊州城北,情不自禁望水長嘆。
眺望滔滔黃河水,眼觀菁菁岸邊樹,水浪淘沙露根鬚,風摧浮槎流大海,明知權力漩渦急,何不靠灘進港灣。
唉,太子建成、齊王元吉,本可避免浮槎的命運,死得不值呀。
兩個月後,驛報轉訊,李世民登皇帝位。李世積讓杜正倫寫賀表。杜正倫說:“你親身去京城朝賀嗎?”
李世積說:“這不是有序承繼皇位,近來免不了外擾內亂,各方有志人士蠢蠢欲動。不知唐皇世民如何攘外,如何安內?突厥人會不會乘新皇帝登位,藉口入侵?眾多郡王能不能安分守己?咱無需為份外事擔憂,今日休閒,去遊歷千佛山。”
杜正倫說:“你預料新皇帝登位,官場整肅。你也得調動新職,故而今日一遊,告別齊州。”
李世積說:“正是如此,玄武門之變,始料不及。我原先勸秦王世民避據洛陽,太子建成據長安,暫時兩相無事。不料太子不讓秦王去洛陽,自取其咎。兄弟骨肉之情,不如權力之爭。”
杜正倫說:“與世無爭即為佛,釋迦牟尼放棄王子之位,苦苦修行,世人崇拜成佛。看這石崖上有上百座佛像,都是魏晉朝所琢刻。開天闢地夏商周,春秋戰國秦與漢,都沒有佛像。後漢明帝求佛法,指望感化眾生,息止世人紛爭。自此之後,東西南北萬里大地,處處都有佛像。但是沒能息止爭戰,其後的魏、晉、隋,都成了短命朝庭,佛祖沒能保佑長治久安。”
李世積說:“佛祖本義無慾無求,世人向佛祖求官求財,佛祖願意施捨嗎?”
杜正倫說:“聖人說,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太子是天子之子,準乎聖人。理應高瞻遠矚,為而不爭。太子若放秦王去經營洛陽,即可免殺身之禍。”
李世積說:“杜公,你把齊魯之地成千上萬僧尼返俗,成家立業,生兒育女,佛祖會不會怪罪於你?”
杜正倫笑道:“甄別真偽,去劣存優,弘揚真佛義。佛祖還得褒獎我呢。”
不幾日,驛使送來緊急公文,詔令李世積回京城述職。
李世積馬不停蹄到了京城,按慣例在外領兵將軍應該先到兵部報備。李世積還沒進尚書省,皇城千牛衛傳皇帝口諭,先進內庭見皇上。
李世積邊走邊想,原來與秦王李世民稱兄道弟。現在不一樣啊,尊貴無比的大唐皇帝,小心禮節不出差錯。
李世積見面就行跪拜大禮,唐皇世民急忙扶住說:“這是內庭,不是大殿,無需這麼行大禮。”
“陛下,臣應更名……”李世積吶吶而言。
唐皇世民聽說更名二字,打斷李世積話頭:“啥?你想更名徐懋功,不隨大唐皇家姓?”
李世積急急分辨道:“非也,臣的意思是,更名不改姓。臣的名字中有`世’字,自古以來,臣子的名與字,應該避諱陛下的名與字。李世積三個字,去掉中間一個`世’字,以示與皇帝尊卑之分。”
唐皇世民哈哈大笑,提筆揮毫書敕:【依禮二名不偏諱,近代已來,兩字兼避,廢闕已多,率意而行有違經典。其官號、人名、公私文籍,有世民兩字不連續者,並不須諱。】
李世積謝恩不己,唐皇世民說:“你坐鎮齊州三年,齊魯之地人口驟增,民康物阜,民心安寧。你的功績圓滿了。”
“陛下,齊州增加了人口,不是我的功績,實有高人相助。”
唐皇世民聽到高人相助,興致勃勃問:“何方高人,細細說來。”
“隋煬帝興科舉,總共考錄十多個秀才。相州杜氏一門三秀才,其一秀才杜正倫,授散官羽騎尉,受到世族權貴排擠,一直未能補選實職官。亂世之年,不屑與亂世梟雄為伍,隱居鄉野。臣主管齊州,三番五次尋覓杜正倫入府為幕僚。我沒報吏部選官,為測試是否真才實學,以我武候大將軍府名義,赤牒授職參軍。”
赤牒授官,是沒有經過吏部考核而臨時聘用的官員。
唐皇世民說:“都說你【有知人之鑑】,你推薦的戴胄、張亮、張公瑾、郭孝恪都是傑出人才。想來杜正倫業績不錯?”
“杜正倫善於理政安民,招撫流民墾荒種地,甄選僧道優劣,去偽存真。力勸因避亂而入寺廟為僧為道及流浪人,回藉娶妻成家立業,三年來,多了幾千戶藉。”
唐皇世民說:“好哇。事有趁巧。太上皇之前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