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考察老街人文景觀(2)(3 / 3)

走過了右邊體現“農耕文化”的龔路化肥氨水站舊址,大家又來到體現“建築文化的”南市梢三棣頭橋,三棣頭橋頭過去是德昌木行舊址。對面7號是體現“食品加工文化”的龔路軋米廠舊址,60年代賽彌陀和幾個同學放學後就來等人家軋好稻米、高粱後,去機器邊掃剩下的米糠、麩皮,拿回家。摻和在米或麥片裡燒飯,燒粥吃。

往南走了20米,來到南河塘地界。這裡是體現“交通運輸文化”和“房屋管理文化”的南河塘交運站、糧管所舊址。賽彌陀跟學生們談起了三年自然災害時期的往事:我們小時候還在南河塘交運站、糧管所的煤屑路邊等候,等東橫江前來卸貨的糧船靠岸,等船上的糧食卸結束後,我們就用掃帚和簸箕,掃一些地上的大米或玉米粒。我們還沿著韓家木橋西弄裡去龔路火車站方向的煤屑路,走過鐵路,在探照燈部隊的菜地裡找人家收割完紅蘿蔔以後剩下的紅蘿蔔葉子和人家不要的非常小的紅蘿蔔頭,拿回來合著米糠、麩皮燒飯吃。實在餓得不行時,我們還在東橫江、西橫江邊上挑木牌草根燒了吃。為了活下去,我們那時會千方百計動腦筋去找各種能吃的東西。透過堅持不懈,頑強拼搏,我們終於熬過了三年自然災害。

學生們感慨地說:“賽老師,原來你小時候也是一個吃過苦的孩子啊!”

沿著南河塘繼續向南前行,來到了體現“民俗文化”的牌樓橋和牌樓舊址,一位直二村老幹部走過來,為學生們介紹說:“文化大革命期間,紅衛兵與造反派一起破四舊時,將牌樓推倒拆掉的情況純屬破壞文化遺產的行為,是不懂得保護文化古蹟的愚蠢行為。”

最後,大家來到了體現“橋樑文化”的界牌橋和環龍橋舊址。雖然已經看不到舊時現實中的橋了,但我們還是從這位直二村幹部的口中,瞭解了這兩座橋的大概——界牌橋是通向星火村的東行之路,橋的兩邊側面曾經有一副對聯:“行船過橋莫爭先,處急之事於宜後。”但有些船老大就是好像看不見橋上的對聯,連續兩次被裝運木材的大鐵船和裝運預製板的機帆船過橋時撞了一下,最終將這座橋攔腰撞斷,從此,龔路南河塘通向星火村的東行道路被阻斷了;環龍橋是橋樑中的優秀設計,除了造型好看以外,主要好處是為了方便橋下船隻的通行,而且南河塘的環龍橋是過去龔路走到大灣的一個重要通道。

聽完這位直二村幹部的介紹,賽彌陀和學生們實地考察龔路老街人文景觀的文化之旅也降下了帷幕。

賽彌陀在想,透過她的考察記錄和敘述,可以讓曹路鎮的居民們進一步瞭解一下昔日龔路老街的情景,對於啟迪大家積極參與龔路文化古鎮建設,不讓古蹟逝去,留住民族文化之根,走好今後的人生之路,肯定大有好處。

學生們也感嘆道:“回來吧,龔路老街!我們希望看到龔路古鎮老街風貌向世人再現!我們希望看到民族文化之根在龔路永駐!這不僅是家住龔路老街的直一、直二居民的心中願望,也是曹路鎮、浦東新區、上海人民心裡的期盼!”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章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