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吳國留下的水師也被大都其收攏至麾下,勢力不容小覷。
唐廷一邊調集兵馬,一邊開始籌劃出征的人選。
要知道,這是大唐一統神州的最後一戰,而且是滅國之戰。
如果能全頭全尾的活下來,光是這一場戰爭分到的戰功就足以保證這輩子的富貴。
再往後,可沒有這樣的好機會。
大臣們的請戰熱情可想而知。
武將早早瞄準了各支精銳的指揮權,文官也將視線投向了監軍、文官等揮灑筆墨的軍職,力圖要在楚國的屍體上咬下一口血肉來。
至於戰事的結果是否順利,幾乎沒有人懷疑,尤其在魯王孟海通投奔之後。
李定邊坐在最上首,聽著底下臣子毛遂自薦的說辭,都聽得犯困了。
,!
臣子有熱情是好,他很欣慰,奈何僧多粥少啊!
君不見連太子都加入了行列,這無疑讓李定邊感到更加頭疼。
一邊是從涼州、關中就跟隨的老部下,一邊是以太子為首的關東豪傑。
無論偏袒哪一邊,對大唐的穩定都不是什麼好事。
李定邊頓時陷入兩難之中。
這時,他的視線落在其餘皇子身上。
與歷代帝王相比,李定邊的後宮算是比較冷清的,妃子加起來也不過一掌之數。
嫡子更是隻有太子李元和一個
庶出皇子還有三位,分別是鄭王李元景、徐王李元康、安王李元符。
不過他們的年紀都與太子李元和相差不少。
哪怕年齡最大的二皇子李元景,都比太子小了八歲,至於四皇子李元符更是隻有三歲,與皇長孫年紀相仿。
李定邊坐到今天這位置,當然要開始考慮諸子奪位的可能。
在涼州時,老李家還可以憑藉祖訓約束,將國公府的爵位平穩傳遞。
可如今作為皇族,再往上一步就是九五至尊,這已經超過了祖訓可以約束的範圍。
李定邊對這事一直看得很透徹。
子孫自有禍福,各憑本事,力擔後果。
他能管到的,也不過是自己這一朝的皇位更迭。
太子一路隨父建立戰功,無論威望還是能力都遠勝其餘皇子,大唐未來的江山勢必交到他手裡。
正因如此,李定邊對太子收羅關東豪傑,全然沒有阻攔的意思。
換而言之,涼州與關中的老臣依附於他,而關東收攏的豪傑是太子班底。
想到這,李定邊收回眼神,終於做出了決定。
以太子為主帥,出征的將領,關中,涼州各佔三成,其餘四成由太子任命。
這是天子讓渡權力邁出的第一步。
姑且也打消了其餘皇子的念想,省得徒生事端。
:()長生仙:遊覓世間煙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