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屋興建——聯盟的棲息之所
石牆已然矗立,聯盟的安全有了堅實保障,而建造適宜居住的房屋成為當下重要任務。這些房屋採用磚石與木材結合的方式構建,為部落成員提供溫暖、舒適且耐用的棲息之所,進一步穩固聯盟的生活根基。
一、規劃籌備與選址佈局
部落的長者們與楊溯一同商討房屋規劃。他們依據部落人口數量、家族結構以及生活功能需求,敲定房屋的總體佈局。房屋將圍繞部落中心區域錯落分佈,劃分出居住區、儲存區、公共活動區等不同功能區,方便族人們日常交流協作。
選址時,充分考量採光、通風、水源和防禦等因素。選址靠近溪流或水井,保障水源便捷獲取;位於石牆保護範圍內,且地勢較高,利於排水和防禦外敵。同時,避開嘈雜區域,如工坊,保證居住環境安靜。
隨後,組建了由泥瓦匠、木匠以及年輕力壯的族人構成的建房隊伍。泥瓦匠負責磚石結構建造,他們經驗豐富,熟知磚石特性和砌築技巧;木匠專注搭建房屋木架構,精通木材加工和榫卯工藝,能打造穩固精巧的框架;年輕族人承擔搬運材料、協助施工等基礎工作,幹勁十足,為建房工程注入活力。
楊溯指著規劃圖,對大家說:“居住區要規劃得緊湊些,方便大家互相照應;公共活動區要寬敞,能容納足夠多的人。”一位長者點頭贊同:“楊溯說得在理,這樣安排,咱們部落的生活能更便利。”
二、地基夯實與磚石基礎
建房首先是地基挖掘與夯實。工人們揮動鐵鏟、鋤頭,在選定的宅基地挖出深度適宜的基坑。基坑底部平整後,鋪上厚厚的碎石,用夯錘反覆夯實,增強地基承載能力。
接著,泥瓦匠開始砌築磚石基礎。他們挑選質地堅硬、尺寸規整的石塊,按順序和方式逐層砌築。基礎寬度逐漸向上收窄,形成梯形結構,確保穩定性。砌築時,嚴格控制石塊間灰縫寬度和飽滿度,用石灰、沙子和黏土混合的砂漿黏合,保證基礎整體性和堅固性。
為加固基礎,在關鍵部位插入豎向石條,與橫向石塊相互咬合。同時,每隔一段距離設定伸縮縫,應對地基沉降或溫度變化。泥瓦匠老張一邊砌牆一邊說:“這基礎可得打好咯,房子穩不穩全靠它。”
三、木架構搭建與連線
磚石基礎砌築完成並達到一定強度後,木匠們開始搭建房屋木架構。他們依據房屋設計尺寸,精心加工木材。選用粗壯筆直的樹幹做立柱,底部削平並防腐處理後,穩穩立在基礎上。立柱間用橫樑連線,採用榫卯工藝固定。榫卯樣式多樣,根據連線部位和受力情況選擇,使木架構不用鐵釘也能緊密牢固結合。
搭建屋頂框架時,木匠運用三角結構原理。將檁條與椽木交錯搭建,形成穩固的三角形支撐體系,有效分散屋頂重量,承受風雨侵襲。在木架構關鍵節點,如立柱與橫樑交接處、屋頂框架轉角處,用木楔、繩索等輔助固定材料,增強穩定性。木匠老李一邊安裝榫卯一邊自豪地說:“咱這榫卯工藝,可是老祖宗傳下來的寶貝,堅固得很!”
四、牆體砌築與內外裝飾
木架構搭建好後,泥瓦匠再次投入工作,開始砌築牆體。這次採用磚石與木材結合的方式。在木架構外側,用磚塊或石塊按圖案和規律砌築,形成美觀堅固的外牆。砌築時,預留出門窗位置,在門窗上方設定過樑,承擔牆體重量。
外牆砌好後,進行內外牆面裝飾。內牆面先用泥土與麥秸混合材料塗抹,使其平整光滑,再刷上白灰,增加室內明亮度。外牆面用不同顏色和形狀的石塊拼貼裝飾,打造獨特的部落風格圖案,有的房屋還在牆面上繪製象徵部落文化和信仰的壁畫,增添藝術感和文化內涵。年輕的工匠小王興奮地說:“看我設計的這個圖案,保準讓咱們的房子獨一無二!”
五、屋頂鋪設與防水處理
屋頂鋪設是房屋建造的關鍵環節。先在木架構上鋪設木板,作為防水層基層。然後在木板上塗抹厚厚的瀝青,起到防水防潮作用。接著,將燒製好的瓦片逐一鋪在瀝青層上。瓦片從屋簷開始,自下而上層層疊疊,搭接緊密,確保雨水順利流瀉,不滲漏到屋內。
在屋脊與屋簷等關鍵部位,使用特製瓦件裝飾和加固。屋脊安裝造型精美的脊瓦,既美觀又能防止風雨侵蝕。屋簷伸出一定長度,微微上翹,保護牆體免受雨水沖刷,還為房屋增添靈動之美。負責屋頂鋪設的師傅說:“這屋脊和屋簷可得做好,不僅好看,還實用著呢!”
六、內部設施與功能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