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意味。
王尚可面色露出兩分為難三分頹喪,但在五分的不忿驅使下,還是毅然開口道:
“不瞞少將軍,我與二殿下相識於少年,交情匪淺志趣相投,來往已快十年時間,算得上是莫逆之交。”
“草民家中貧困,但一心想考取功名為朝廷效力,也多虧二殿下多年來私下以金錢資助,同時還依靠他皇子的身份幫我謀取了一些入學的機會,也曾受教於陸老夫子開設的應天書院,均讓草民獲益匪淺。”
“草民承蒙二殿下多番資助之恩,也還算是沒有辜負他的一片苦心,在第一次鄉試之時就考中了舉人,並且高中頭名,當時草民還洋洋得意了一番。”
說到此處,王尚可面帶幾分自豪,但無傲氣,看見程不器似笑非笑的表情,立時又覺得有些尷尬地笑了笑。
“沒看出來,還是位‘解元’,看來你確有幾分才華,怪不得老潘如此重視你。”
對於當朝的科舉,程不器雖沒有關心的熱情,但在最初入京養傷的那幾個月,翻看眾多書籍,同時也聽柳茹玉零星講過一些故事,還是十分了解的。
首先大周朝科舉也是分為鄉試、會試和殿試。
鄉試考中的稱為舉人,第一名稱為解元,王尚可考中了鄉試第一名,所以程不器戲稱他一句王解元。
會試考中則稱為貢士,第一名稱為會元,貢士再參加殿試,由皇帝主持考試,透過對時務策一道的考察,將參試的貢士評分為三甲。
一甲三名為狀元、榜眼、探花,賜進士及第。
二甲賜進士出身,三甲賜同進士出身,二、三甲第一名皆稱傳臚,一、二、三甲通稱進士。
這些大周科舉的制度與程不器記憶中那一世的科舉沒有太大區別,唯一的不同就是考試內容不是侷限於四書五經,不是隻考八股文。
而是對個人真才實學、治國理念等能力的綜合考試,這一點要合理、有用的多,其目的也確實是為了篩選人才以供國用。
透過王尚可的講述,李潘確實很看好他的個人能力,對他足夠重視,而眼前王尚可的才識,從他首次參加鄉試考中解元一事就能看出來,一時也勾起了程不器的好奇。
“那你今日來此是有何事?”
王尚可稍顯猶豫,又看了一眼正廳掛著的老威王程知節的畫像,堅定了什麼信念一般道:
“不瞞少將軍,草民雖考中了舉人且中了頭名,但信心滿滿入京參加會試,卻被人憑空頂替了姓名成績,遭受了不白之冤。”
“二殿下替我不平,但他覺得個人權勢有限,在朝中沒有什麼話語權,所以給我出了個主意,引薦我來求助於少將軍。”
程不器聽了王尚可的話一時陷入沉思,他沒想到李潘竟然會想到找自己來幫這個忙,也許是他覺得自己行事無法無天誰都不怕,也許是他覺得背後的威王府有足夠能量支援自己攪和科舉這攤渾水。
不管是出於什麼原因,程不器仔細思考了一遍,才開口道:
“你說被人頂替了姓名、成績,這又是怎麼回事?”
王尚可一臉的氣憤難平,咬著牙極帶恨意道:
“我本也信心滿滿參加了禮部主持的會試,在考場時,自覺發揮極佳,手中筆如生花一般,洋洋灑灑三千言盡述胸中墨。”
“考試結束之後,草民特意拜訪了二皇子殿下,當時只是想當面感謝他多次資助之恩,但我們二人興趣相投徹夜長談,將在考場所作文章大意也講給了他,立時也得了二殿下的讚譽。”
程不器點點頭,聽著王尚可的講述,若是他所言非虛,那他必然很有才華,而且這一次的科舉考試成績極佳,因為李潘的為人性格與胸中見解、才華水平程不器是十分清楚的,他當面稱讚的文章絕不會太差。
“可到了放榜那日,草民卻迎來一晴天霹靂,皇榜之上‘王尚可’三字位居第一高中會元,但我找到主考官卻被告知榜上的‘王尚可’不是我,而是一個同名同姓的長安士子,天下哪有這等巧合之事?”
程不器只是覺得蹊蹺,一時還不肯定其中有何貓膩,畢竟天底下同名同姓的人確實不少,而且他也只是聽了王尚可的自我評述,並不能證明他確實是才華橫溢的那名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