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九在各處聽見的,都是最近長安城內關於皇帝昏庸,竟操縱科考,肆意打壓有才學子一事,最初還覺得新奇好笑,認為大周的皇帝太過不堪。
但世間久了,一直沒有探聽一些別的有趣或是有用的事,兩人不免開始無聊起來,只能在長安城內四處閒逛,好似並沒有急著返回的打算。
英七與琅九兩人在長安逛了幾日,吃吃喝喝也是嚐了個遍,但最讓兩人新奇的,還是長安城內各個說書先生的評書,有著妖魔狠鬥,也有俠客江湖。
不過在長安城內幾個最大的茶館輪流坐了一圈,最後發現多數說書先生講的故事,都離不開‘程不器’這個名字。
作為天下最大藩王的世子,同時自身也是自幼成名的少年將軍,即使是英七與琅九這種異國人,也早聽過程不器的名號,對其倒是並不意外。
在城東的茶必居,英七與琅九又叫了一個臨街的雅間,品著新季最鮮的西湖龍井,悠然自得地看著長安城的市井百貌,聽著說書先生正在講的‘十三黑甲破陣還’的故事。
“你說這位威王府的程世子,究竟是個什麼樣的人物,竟然在長安城內有如此高的威望,就是皇帝老兒也沒他受歡迎。”
英七的話聲音不大,但臨近兩桌的茶客還是略微聽見了些,不覺朝著二人的方向看來,當看見兩人的異國服飾時,緊張的臉色才多少舒緩一些,畢竟剛剛英七一句‘皇帝老兒’實在是大不敬,若是大周臣民必然不敢如此稱呼。
而李承安為了讓大周有萬國來朝的氣象,對於長安城內的異國胡人的管束,反而沒有大周本國人那般嚴厲,時常有身穿胡服的大漢在茶館內高聲議論大週一些高官貴族亦或是皇族中人,也沒有多少鐵鷹衛或是城防營的軍兵上前管束。
這也並非是現下的大周皇帝李承安定下的條令,而是最初大周剛剛一統中原之時,為了促使異域胡人放下戒備敵意,主動來大周與之進行商貿往來,促進經濟流通的一眾政策。
雖然這一條令使得大周愈發繁榮,也成了不少他國胡人朝聖之地,但在一些有見識的人眼中,卻覺得多少有點諂媚外族的意味。
英七沒有在意周圍一些眼光,而是繼續與琅九兩人談論著,並且也未刻意降低聲音,有種故意說出來讓人聽見一般。
而有了英七與琅九兩人開頭,樓下大堂之中靠近兩人雅間方向的一桌,四個書生模樣的年輕人也似是有感而發,低聲議論了起來。
四個書生藉助說書先生藉由吹噓威王世子程不器,實則揭露皇帝縱容成親王李承懷操縱科舉一事,各自發表了一番看法。
其實整個長安城內茶館酒樓無數,其中也有不少喜歡僱一個說書先生來吸引客人,但其實並無太多人敢直接非議朝政,尤其是近來朝中發生的大事,還是直接關乎皇帝本人的大事,一個尋常的說書先生是不敢隨意編排成故事講出來的。
此時四個書生圍坐一桌,臉部表情都有一絲不悅,好似剛剛應試落榜一般頹喪著,而一聽說書先生所講,原來他們看得無比重要的科考,只不過是皇家隨意操縱權柄,提拔自家人的途徑,自然滿懷怨憤。
“如今咱們大周,當真是出頭無路了!”
說話的是一個身穿灰布麻衣計程車子,年齡約莫二十四五歲,臉色之中有愁緒,但更多的還是憤懣。
灰衣士子的一句話,引得了另外三人的共鳴,均是點頭不止,其中一個藍衣的還長嘆一聲,神情之中甚至還有絕望。
“誰能想到,當今陛下竟然會這樣,這本是咱們這些讀書人的唯一進取之道,卻被那些大人物暗中把持,我看吶,咱們還是早些回家種地去咯!”
四人又是一同長嘆,各自喝著杯中清酒,桌上也並沒有太多的菜餚,只有兩碟花生米,半隻燒雞,再就是這家酒樓吸取北方的一些山民飲食習慣,煮成的一鍋特色雜燴。
幾人的話語之中皆是低落情緒與憤懣不滿,且還有幾分離別之意,畢竟這一屆科考已經結束,再等下一屆還得兩年之後。
長久逗留在長安城中,無論是吃飯還是睡覺,都是一筆不小的開銷,對這些並無太多家族產業的讀書人,是很難解決的問題。
也只有考完之後,等到放榜出來,一些滿腹才華卻未能高中的學子,還要互相傷感一番,藉著懷才不遇的那種憤懣,聚在一起痛飲一番,再各自散去。
這算是四人的散夥宴,若是再等到兩年之後,四人能否再次相遇於長安城還是未知之數,也許某一人因為家境原因,便無法再支援參加科考,今後能否再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