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初李承安藉助柳氏一族的力量,最終坐上了皇位,但換來的卻是柳氏外戚一族專權多年,眾多柳氏子弟充任大周各級官吏,甚至一度能夠左右他這位皇帝的決斷,李承安曾耗費數年心血才將柳氏的力量壓了下去。
但如今若是再將皇位傳給李焱,以他的軟弱性格,加之還有皇后等柳氏一脈影響,皇權難有獨斷之日,甚至於最後李氏的江山都可能保不住。
李承安的內心深處,對李焱並沒有厭惡之心,但自己走過的路,決不能再重演,同時因為他一直對三皇子李宣有非同一般的偏愛,所以早早就開始謀劃著,如何將皇位傳給李宣。
而在程不器入京之後,李承安對這位威王世子的言行舉止與品德有了考察之後,尤其是見識到了他目無皇權、肆無忌憚的行事之後,堅定了一個除掉他的心思。
這樣的威王府繼承人,遠非自己看好的三皇子李宣能夠應對,所以自己必須早早謀劃,替下一代清除這一障礙。
可李承安也清楚程不器背後的威王府是何等實力,所以對一早開始積攢力量的行動,也加快了步伐,同時也想著一些其他能夠名正言順制服乃至控制這位威王世子的方法與手段,藉由程不器刺殺當場將他捉拿,進而坐實他犯上作亂的罪名就是其中之一。
只是程不器雖然年紀尚小,但心思謀劃絲毫不弱於李承安,以至於他沒能抓住程不器的把柄,同時還數次被他釜底抽薪般的狂妄手段,逼得進退兩難,承受極大壓力的同時,多次幫著將程不器主動犯下的罪過遮掩過去。
而自從程不器在刺殺一事發生之後,變得沉寂下來,反倒在長安城內大張旗鼓地開始籌辦中秋詩會,讓李承安心中先是不解,同時好奇不已。
憑著李承安為君多年的警覺,讓他對這一次的詩會一事,有一絲不詳的預感。
但心中也只是略感不安,卻並不認為會是一個陷阱,也不會覺得是詩會本身有什麼危險,因為與程不器在暗中有了數次交鋒之後,李承安不會認為程不器舉辦的詩會,只是個簡簡單單的詩會。
自從程不器從入宮刺殺一案中完全脫身出來之後,只曾當街與李宣有過沖突,之後幾天因為忙著探查科考一案,沒有別的動作,沉寂下來反倒讓李承安有些意外,直到李承懷失蹤。
李承懷被程不器劫持之後,李艾等人在府內嚴密封鎖訊息,先行依靠府內的人手與力量進行探查,以至於連皇帝李承安都沒有稟報。
可李承安作為一國之君,設立的鎮撫司鐵鷹衛與狼衛,又是無孔不入,這種事當然是瞞不住的。
但李承安也有自己的考量,若是李承懷的失蹤,完全是因為他往年與江湖人士的恩怨,自己是沒有心思去管的,所以只要李艾不跑到御駕前告狀,李承安選擇了裝聾作啞,只是例行遣人問了一下,並接受了成王府回報的李承懷臥床的藉口,並沒有再派人詳細詢問。
甚至說李承安依靠手下狼衛與鐵鷹衛的多方資訊探查,幾乎在李艾與宇興國等人探查的出結果的同時,也偵知了此次李承懷失蹤一事的真相,知道了暗中下手的是威王府的程不器。
不過李承安第一時間得知這一訊息時,心中並沒有多少驚訝,以他如今對程不器的瞭解,毫不懷疑他的手段與膽量,畢竟都敢糾集人手刺殺當朝皇帝的人,對一個當朝親王作出暗中劫持的事算不得什麼。
李承安在得知程不器暗中動手,劫持了李承懷之後,心中甚至說毫無波瀾,乃至還有一絲欣喜。
對於自己這個王弟,李承安早年確實十分倚重,但隨著鐵鷹衛的設立並發展,李承安對中原江湖勢力的監察與統治逐步加強,李承懷的作用逐漸邊緣化。
李承懷當年能夠從一眾將領之中脫穎而出,被李承安選作鎮壓江湖勢力的領軍主將,原因之一是他與李承安是親兄弟,一個原因則是他自身在軍中沒有勢力,同時也沒有常年領軍的將領那種桀驁之氣,便於李承安控制。
但完成鎮壓江湖門派的任務之後,李承懷的作用立時就顯得有些多餘,又或者說微不足道,因為他個人的才華能力其實很是普通,唯一的優勢就是先皇血脈,與對李承安的忠誠。
而因為李承懷對李承安的堅定支援,使得他保留了一絲榮寵,同時李承懷又十分有眼力地看出李承安的心思,堅定地做了李宣的支持者,使得他的作用與分量再一次被放大,才在朝中坐穩了重臣的位置。
可一個人的作用與分量,不能單一而論,從李承安的角度來看,有一個先皇血脈的王弟支援自己看好的繼承人,這確實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