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弓者,揉木而弦之以發矢”。
在後世,哪怕是一個小孩子,也能用簡單的竹子和繩子製作一把弓。
只不過對於這個時代來說,製作弓箭的成本和時間會很長,不僅僅是材料的問題,更重要的是沒有各種儀器來測量弓和箭的具體引數,只能透過不斷的嘗試,以及培養匠人的經驗,來進行判斷和修整,達到最佳的裝填。
要想製作一把能夠在幾十米外具有殺傷力的弓和箭,並不簡單,其中涉及到很多的環節。
不過熊部落現在也沒有那麼高的要求,弓的定位就是在狩獵或未來的部落衝突中,起到先發制人、遠端壓制的作用,最終收拾戰場的,還是要靠近戰。
如果用一截木料來製作弓,那在制弓過程中,最關鍵的步驟便是彎曲弓身。
部落現在先從短弓開始,短弓呈現簡單的圓弧形狀,材料便於獲取,威力也不算小,操作起來也並不難,適合部落現在的需要,與複雜的反曲弓相比,其結構較更為簡單。
另外就是由於難以掌握火烤弓身的火候,張洪多次浪費了弓身材料,始終未能成功,最終決定放棄使用火烤法制作長弓而製作短弓。
他採用逐步彎曲弓身的方法,這一過程被稱為“馴弓”,目的是讓弓背逐漸適應彎曲的狀態。馴弓過程中,所需的特製托架需要使用硬木,一端挖出凹槽以支撐弓背,另一端則需垂直固定於地面。
托架的側面從上至下等距刻有8至10個弦槽,第一個弦槽距離托架頭部約20厘米。在弓背鬆弛狀態下,將繩子綁在兩端,將弓背的中心架在托架的凹槽上,均勻用力,緩慢拉弦至第一個弦槽,弓背便略微彎曲。
此時需仔細檢查弓背曲線是否平滑均勻,若發現不妥之處,需在弓背放鬆後進行微調,直至滿意為止。隨後,繼續拉緊繩子,逐次增加弦槽的開度,並不斷調整弓背,直至形成一條理想的均勻弧線。
每增加三至四個弦槽的開度後,應適當收緊繩子。整個過程不能急於求成,特別是在每次增加開度之前,弓背需要“休息”20至30分鐘,以釋放內部應力,避免木材損壞。而每次上緊繩子時,最好一次不超過3厘米。當弓達到張洪所需的滿弓開度時,弓身便馴服完成。
滿弓開度指的是弓手能夠拉開的最大開度,相當於手臂平伸出去時,從掌心到胸前的距離。馴服弓身後,移除托架,並在弓背上塗抹幾層油脂作為防潮保護層,待油脂乾燥後即可掛弦。
在材料充足的情況下,用這樣的方法,製作一把弓相對更簡單、對材料的要求也並不算高,過程也較為直接。即便不考慮準頭和使用壽命,僅用一根繩子和木棍,也能製作出簡易的弓。
而給弓上弦,也是需要一定的技巧。
弓弦通常由宰殺後的動物腸子或筋腱鞣製而成,具有良好的彈性和韌性。先取一截比弓身長出約10厘米的繩子,然後將繩子兩端打結,用左腳踩住下弓梢,將弓腹壓在右腿的大腿上,左手握住弓把,右手將上弓梢壓彎;弓弦是預先套在弓臂上的,右手在壓彎弓的同時將弓弦推到上弓梢掛上。
有了弓,還需配備箭矢。箭矢的種類繁多,長度大約在90厘米左右。張洪選擇用獸骨、鐵或尖銳石頭製成的箭頭,箭桿較粗,約有小拇指粗細,平直光滑,以確保飛行穩定。
根據獵物種類的不同,張洪製作了兩種不同用途的箭矢:一種是使用輕質木材如白楊木、白樺木、柳木等製成的飛箭,射程較遠,適用於狩獵體型較小的動物,如野兔、狼等;另一種是使用重質木材如白蠟木、松木等製成的重箭,配合鐵質箭頭,用於獵殺體型較大的動物,如牛、羊或虎豹。
儘管重箭的射程較短,但其近距離的穿透力更強,配合鋒利的箭頭和血槽,殺傷力極為驚人。
張洪還讓人將獸皮、其他動物組織和魚膘等材料在水中滾煮,加入少量石灰水,過濾和蒸煮後製成膠膘。他將野雞的羽毛粘在箭尾,不僅用膠水固定,還用細麻繩綁紮牢固,以防在快速飛行中脫落。
在箭矢的尾部,張洪精心設計了尾羽的安裝方式,以確保箭矢在飛行中的穩定性。他選擇了野雞羽毛,因其質地堅韌且輕盈,適合在空中提供必要的平衡。為了進一步增強尾羽的固定效果,他採用了雙重加固措施:先用強力膠水粘合,隨後又用細麻繩仔細綁紮。這樣即便在高速飛行中,尾羽也不易脫落,保證了箭矢的準確性。
在箭桿的末端,張洪還細心地用小刀銼出一個凹槽,以便固定弓弦,方便拉弓搭箭。這樣,一把充滿原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