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片的黑土地,眼中滿是憧憬。
“哈哈,巫,放心好了,這塊土地只要我們認真開墾,勤勞耕種,收成一年會比一年好的。”張洪信心滿滿,蹲下身子,抓起一把泛著黑色的黃土,“看啊,我們腳下的這片土地,都是這種土,這會讓明年的收成更多一些,如果不信,可以跟西南那邊的土地比一比。”
“這就不比了,你說的哪件事沒有實現,”巫擺了擺手,“只不過我們開墾的速度還是慢,要是周圍的樹林更少一點就行了,更方便耕作。”
“現在著急也沒辦法,部落就這點人,大家已經很勤勞了。”
“是的,”巫思考了一會,“要麼明年春天,再讓其他部落的人幫忙來開墾土地?”
張洪驚訝地看了看巫,隨即也恍然,“行啊,這是個很好的辦法,回頭讓貿易隊的跟每個部落都說說,反正我們部落裡倉庫堆滿了肉乾,光靠我們部落的人消耗,一年兩年都消耗不完,不如拿出來作為報酬,讓他們幫我們開墾荒地。”
“對,我也是這麼想的,讓這些肉乾放壞、生蟲,還不如像你之前說過的,發揮它們最大的價值。而且可以讓他們也在部落周圍學著種植,這樣我們到明年秋天,還能向他們收成熟的粟。”
這就是這段時間,張洪經常給熊巫灌輸的一個想法,讓周圍部落也加入到農耕和養殖中來,對所有人來說,都是一件利大於弊的事情。尤其是熊部落,作為農耕、養殖的推動者,必然會逐漸將周圍的部落,悄無聲息的納入到自己的部落中來。
各個部落依靠現在漁獵的生活方式,人口規模只能限定在一個不高的水平,但要是將農業的科技樹點亮,這片土地上能養活的人口就會比漁獵方式高出很多倍。現在制約的唯一條件,就是勞動力的不足。
“明年春天,我們還要再讓這些部落的人來幫我們幹活,計劃在南邊、東面開墾荒地,至少要達到3000畝土地用來種植粟。”張洪信心滿滿,按照現在的進度,入冬後就能深耕出三分之二,剩下的一千畝,張洪也找好了地方,就在西南方向、過了一個樹林後面的一處灌木叢那邊。
3000畝土地,看起來很多,可如果按照後世的面積來看,只不過相當於一個長1公里、寬2公里的區域。當然在這個時代,還是不小的。
除了要對這些土地進行清理、開墾,還需要建設一批種地所需的配套設施,比如道路,就需要以部落為中心,從南門和東門,再修幾條跟豐樂大道同樣標準的道路,方便後續的管理和收穫。
要忙完這些,估計都到5月份了,如果其他部落想要開墾,那部落也可以提供一些驢子和犁,甚至再提供一批種子和會農耕的族人們過去指導。
當然這些都不是免費的。
張洪還沒有打算無償幫助這些部落,除非他們徹底的加入熊部落,聽從張洪或者熊部落的指揮。
在計劃裡,幫助其他部落進行農耕的指導,需要收他們產量的一半,這個比例其實並不算高,簡單一算就能算出:比如他們用原始的辦法一個月開墾100畝土地,畝產是30公斤,收穫時收穫3000公斤,但用了熊部落的種子、驢子和各種工具,一個月能開墾500畝土地,畝產能達到50公斤,收穫公斤。
同樣的人口、同樣的時間,最終的收穫就能達到近10倍,就算給熊部落一半的收成,那自己還能再得到一半啊,就是多公斤,該怎麼選想必大家都知道。
而且並不是一直維持著這樣高的一個比例。
在開墾出土地之後,這些部落的種植技術想必也提高了很多,熊部落就不需要一直派人進行指導了,那這個比例就可以降低。張洪打算以3年為期,每一年逐漸下降10%,第一年一半,第二年四成,第三年三成,3年以後,每年這些部落只需要交兩成的產出,就能得到熊部落的保護。
要想發展壯大,需要將周圍的部落一起拉一把,共同走向農耕文明,不然太過懸殊的差距,對張洪來說,除了心理上能夠滿足一點,實際上並沒有幫助。
“想想看,我們部落要是比石部落領先太多,我們吃著粟米飯、住著大房子,而他們飢一頓飽一頓、住在山洞裡,那他們就需要首先解決吃飽穿暖的問題,再去給我們提供獸皮、勞動力等我們需要的東西,”張洪耐心地跟巫解釋,“雖然用食物也可以換回來這些,但他們停滯不前,能夠給我們帶來的東西也是有限的,只有他們不斷提升,我們能得到的東西就會更多,部落也就會更加的壯大。”
“可能這個過程要持續個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