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六月底,在三月底四月初種上的粟,已經長出了長長的、毛茸茸的穗,快到了授粉和灌漿的時期。
而距離收穫,也只有一個多月的時間。部落的族人每天清晨都會來到粟田,手持小木棍輕輕敲打粟穗,幫助它們更好地授粉。他們臉上洋溢著期待與喜悅,彷彿已經看到了豐收的景象。
為了提高授粉的效率,張洪讓人從部落裡取來一條30米長的麻繩,兩人拽住兩頭,拉直繩子,繩子與粟穗一樣高,然後兩人沿著田壟同時往前走,繩子在拖拽下,在粟穗上沾滿了花粉,傳到另外的粟上。
這個法子還是張洪看電視學到的,是用在提高水稻產量上面,張洪想著,都是穀物,這種方法應該也能用到粟身上吧?
穿梭在粟田和圍牆建設現場之間,時而指導村民如何更有效地進行授粉,時而與工匠們討論圍牆的加固方案。他的身影忙碌而堅定,為整個部落的繁榮和發展貢獻著自己的力量。
隨著夏日的陽光越來越炙熱,村民們也更加珍惜這短暫的勞作時光。他們知道,只有辛勤的付出,才能換來豐碩的果實。
而在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還沒有像熊部落這樣,種植狗尾巴草的部落,他們正用自己的雙手書寫著屬於熊部落的輝煌篇章。
因為前面兩個月的充分準備,用於建造圍牆的材料和工具也十分充足,在1300米長的地基坑外,隔一段距離,就堆放著石子、石灰、石塊,還有表面碳化的木材、挖出來的土、曬乾的雜草、粟杆、麻桿等。
先是打地基,在已經夯實的地基坑裡,先是隔一段距離大約30米,就在地坑底部邊緣的地方,插入兩根三米多高的木頭,深入地底大半米,然後將大石塊將柱子周圍圍起來,將混合石子、石灰、碎稻草的泥土倒入地基坑中,並一層層地夯實。
在相鄰兩個立起的木頭中間,還豎直埋上大概2米長的手臂粗的木棍,當做加強筋,用於加強圍牆的堅固程度。這個圍牆修建起來,花了這麼大的代價,只要維護得當,就能用上很長時間,可不是一場風雨就能吹倒的。
經過三天的填埋,整個地基坑填的跟地面一樣高,只在頂端露出一根根聳立的木頭。
緊接著,在地基上方,一層大石頭、一層混合土,再澆上一些水,使勁地夯實,然後再一次大石頭、混合土、水,再次夯實……
“傅說舉於版築之間,”即便是建造這樣簡單的一堵圍牆,要想達到張洪的高要求,也不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
版築,版指的是用於夯實黏土、建造牆體的木板,而築,則是用來夯實牆體的杵。
部落修建的牆體,是分段分段建設的,而在每一段上,還需要一層一層地夯實。
先是在地基上立起幾根木樁,圍成一段長方形的圍牆底座,砸實木樁後,用幾塊長木板拼成圍牆的形狀,在裡面倒入石塊、石灰、黏土、切碎的粟杆等,然後讓幾個人配合,將一大塊平整的石頭高高拉起,然後重重地砸在上面。
等到這段牆砸實之後,再在四邊豎起木板,重複夯實的過程,直到圍牆建成。
而每段圍牆連線處,張洪還在土裡面增加了一些木棍,防止這些介面處因為質量不同而產生縫隙。
用版築的辦法,只用了5天的時間,一道約1.5米高、寬1.5米的矮牆就建了起來。
這堵矮牆,表面是一塊塊大石頭的輪廓,中間還夾雜著碎石石灰等,等牆建到足夠高的高度後,需要再在牆體表面用泥漿覆蓋,減少風雨對牆體的侵蝕。等到牆體乾的差不多,足夠承重,建築圍牆的最關鍵的環節也就到了。
在1.5米寬的矮牆上,兩邊用泥磚固定牆體,用模具壓好、晾乾的泥磚一層層地錯縫堆疊,每兩塊磚縫之間還用泥漿進行粘合;兩邊的磚體每建起來半米,就用槓桿原理,將地面的泥土挑上來,墊到牆體中間,並澆水加以固化;上面的牆體也同樣按照這種方式固化。
牆體從剖面來看,是一個底寬上窄的梯形,靠外的一側坡度陡一些,靠內則沿著圍牆,每隔一定的距離,修一道支撐牆,支撐牆很窄,頂部只有一米多寬,緊靠著內側圍牆,而支撐柱要比圍牆頂部低上一米,相鄰兩個支撐柱之間的距離在10米左右,兩個支撐柱之間的牆體上,向外伸出一截長約一米二的橫木,而支撐柱與支撐柱之間搭建的木質棧道,就由橫木進行支撐,因為採集的木料沒有那麼多長度超過5米的木頭,所以支撐柱之間的距離,也縮小了一些。
牆體內部的木質棧道,用泥漿塗抹了一遍,防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