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發生問題,導致部落食物的短缺。
所以,透過用熊部落的食物、陶器、食鹽等初級的商品與他們換人口,對於這些部落來說,應該是可以接受的。
熊部落再逐漸地將吸納過來的人口轉變成部落的發展力量,這就是接下來幾年甚至幾十年的發展規劃。
張洪後世看過一些小說,不乏一些小說的主角透過戰爭、兼併的方式來擴大人口規模,進而發展壯大的故事。
可是戰爭兼併的方式,目前並不適合現在的熊部落。
熊部落的人口基數太少了,生產力也沒有達到絕對領先其他部落的水平,大規模透過吸納其他部落的辦法來擴充人口,尤其是經歷過流血衝突、沒有穩定食物和強大武力保證下,而且沒有文化認同,短時間裡,熊部落就會形成一個大的鬆散的部落聯盟,自己部落變成“少數民族”,到時候即便是張洪能夠憑藉足夠的武力和技術來壓制其他部落,那也損失慘重,部落會元氣大傷,經過很多年才能恢復過來。
第二個就是快速地擴充部落人口,需要協調、管理的地方太多,而以現在部落的實力和沒有管理經驗的人來說,完全達不到在這個聯盟中起絕對主導地位;
第三就是生產力的限制,都說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以目前史前時代的生產力水平,脫離這個實際去做一些遠超時代的變革,那真是找死的行為。就比如現在的熊部落,如果張洪宣佈當“國王”,命令周邊的部落替他種地、放牧,那就完全是一出鬧劇。
張洪對此有著清醒的認識,而且他也不認為自己的到來能給這個時代帶來多大的改變。
除了能給熊部落以及目前接觸到的部落一些來自後世的經驗外,好像也做不了太多東西,整個時代的侷限就擺在這裡,想讓茹毛飲血的原始人一下子跨入到封建時代或者奴隸制時代,短時間來看,沒有那個基礎。
飯要一口一口的吃,步子要一步一步的走,張洪原本就沒指望在他的生命結束前,能夠對這個時代有多大的改變,他也不是有什麼太大野心的人,只要能保證熊部落的發展壯大,就對得起他的使命和任務了。
整個部落的人數加上新生兒也才堪堪到達三位數,這個時候應該考慮的是如何確保這百來人的吃飯和安全問題,而不是不切實際的空想。
當然張洪並不反對從其他部落“購買”人口,其他部落在這個時代,如果遇到食物短缺的問題,會優先將年老的、超過部落承載力的新生兒、女性等人口驅逐出去或者“消滅”掉,而熊部落也曾經也是因為這個原因才被逼離開原部落自立的,這殘酷血腥的情況不知道持續了多少年,早已是這個時代常見的現象了。
原始社會的生活並不是像後人想象的那麼美好、那麼淳樸。張洪瞭解了這個情況後,很早就想用這種方式來吸納周邊部落“被消耗”的人口。
在其他部落,這些被驅逐出去的人,他們不能進行狩獵等食物採集的工作,或者進行的工作獲得的食物不足以養活他們自身,那註定只有這一個結局。
張洪所在的熊部落就不一樣,種植粟的條件並不難達到,事實上已經滿足,而那些老人、婦女,只要能夠動的,或多或少都能夠拿起鋤頭,去開墾荒地,反正荒地這麼多,即便每天只能開墾個兩三分地,那一個月下來也有近十畝土地。
而種地這個事情,需要的就是持續不斷的人力投入,它雖然不像打獵,能夠在短時間獲得大量的食物,但勝在穩定,一畝地的產量基本上可以預料的到,大致能夠維持在一個比較固定的區間。
再加上部落現在有的牲畜養殖、食物烹飪方式、捕魚技術,即使人口再次增加個四五十人,靠部落現有的食物儲備來說,也完全不成問題。更重要的是,張洪一直持續不斷地為族人“洗腦”,不間斷地學習文字和語言,產生的文化認同,讓族人有著共同的目標,就是開拓土地,種植植物,逐漸改變以捕獵為主的食物獲取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