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其實很大,中間只有很少的灌木叢或者幾十棵樹形成的小林子,地勢平坦,而且用水也比較方便。
作為耕地來說,以熊部落目前的生產力和工具,面積實在是大了一些,不方便田間管理,這時需要用小路或者田坎將一整塊的土地給分隔開,這樣族人就能沿著這些小道,去播種去灌溉,收穫的時候也方便運輸。否則一整片的粟田,驢車進不去,光是收穫的時候也只能像去年一樣,人工收割粟穗並運回來,效率太低了,而且還耽誤其他事情。
於是沿著部落到橋的這條路——張洪戲稱為“豐樂大道”——張洪準備以此為基礎,從橋的南岸出發,自北向南修築延伸,直接通到耕地的最南邊。
反正後山的石頭還有不少,實在不行,夯實地面填充黃土也能容納驢車和族人通行,這條道路目前只有方便農耕這一個主要的作用,簡陋一些也可以接受,大不了後面再重新修。
這樣,族人在第一場春雨後,便迅速地行動起來,採石的採石、夯土的夯土、運輸的運輸,沿著豐樂大道,開闢了一條簡易小道,把計劃的耕地分為東西兩部分,直接連通到南邊的樹林邊。
除了這條路,延伸到田間低頭的小道,也是一個比較大的工程。好在這些田間小道不需要像大路這樣高質量,也不需要多寬,能夠供一輛驢車通行就行,又經過十多天的勞作,耕地的“路網”差不多已經完成,從空中看,一大片空地被一條3米多寬的路分為東西兩個部分,東面小而西面大,這塊空地北面和東面是一條小溪,西面和南面則是一大片樹林,路的兩側,每隔50米,就向兩邊延伸出一條細一點的小道,直到最東面的小溪和西面的樹林。
古語說阡陌縱橫、雞鳴於塒,就說明在種地時也要在田裡留一些供人行走的道路,但現在阡陌和田坎倒不需要修出來,等所有地都耕好了,再修也來得及。
修完了這些輔助道路,張洪還帶著人把荒地中的樹木和灌木叢給清理掉,砍樹倒是不難,難點在於深埋於地裡的樹根,要想清理出來,還需要深挖好幾米深才行。
大家又花費了幾天的時間,才把荒地裡零星的樹木連根清理掉,而有幾片小樹林,因為工作量太大,就放在那邊,反正也就佔地十幾畝,到時候田間耕種勞累了,還可以讓族人和牲口們躲在下面避避太陽。
而在清理灌木叢的時候還收穫了不少野禽的蛋,其中應該有一些快要被孵化出來了,正好給部落裡抱窩的野雞野鴨去孵化。
部落裡的野雞野鴨經過這段時間的馴養,已經溫順了不少,至少不是整體琢磨著飛走,而第一批孵化出來的雞鴨,因為從小就生活在衣食無憂的環境裡,顯得更為溫順,散開讓他們自己出去覓食後,傍晚時分聽到族人的呼喚還會自主歸巢,部落裡的孩子們則經常抓一些蟲子喂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