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這個效果,只有當族人知道一件事做了之後能帶來什麼好處,他們才會為了完成這件事主動地去思考,去嘗試解決遇到的問題,而不是隻等著張洪的解決。部落想要發展壯大,不能只靠一個人的努力,每個成員都要有這樣的意識和行動。
在隔壁的一個房間,是部落的男人們工作的地方。
一群人手上握著大大小小、形態各異的石頭,正在地上進行打磨。所採集的石頭大部分來自後山,以花崗岩為主,花崗岩很硬,打磨起來很費力氣。所打磨出來的石斧、石錘等作為生產工具很是合適;而用燧石等呈片狀的石頭,被製成石鐮、石刀等工具。
工具的重要性,在張洪潛移默化的影響下,族人已經逐漸明白,在其他部落還在勉強維持不餓死,在寒風中哀嚎,現在部落裡有充足的食物供他們一日兩餐,有寬闊、暖和的房間供他們遮風避雪,都離不開手上的工具。
但是對張洪來說,手上的石制工具真的太不方便了,不說後世的各類合金金屬,哪怕給個鐵質菜刀或者鐵鍋也行啊,甚至銅也可以。想要這些金屬,還是要靠自己的雙手,煤炭張洪已經發現不少疑似金屬礦的石頭,足夠部落的開採使用,鐵礦石張洪也見到過並收集了一些,現在唯一欠缺的,就是鍊鐵的技術和裝置。
在這個寒冷異常的冰河時代,冬日持續的時間很漫長,而據觀測,張洪部落所在的緯度還比較高,在40多度左右,這就導致冬季更加寒冷,而白天更加短暫。
整日貓在房間裡是舒服了,但對部落未來的發展絕無好處,趁著食物充足,張洪想把這快6個月的冬季給利用起來,在來年開春,讓部落的發展和自己的生活邁上一個新的臺階。
首先就是工具,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拿最簡單的例子來說,用手去掐粟穗跟用石鐮去割,效率幾乎差了十倍,如果用金屬鐮刀呢?那效率還要差多少?再比如,來年春天準備的大規模種植,需要翻地,用石頭翻地快還是用金屬翻地快,這個更沒有可比性,要想發展農業,工具即生產資料就是很重要的因素,只有當土地上產出的食物能夠承擔生產力所要消耗的部分,有結餘,那才是真正的發展農業。
其次是道路,要想富先修路,這個後世顯而易見的道理,這裡卻沒辦法跟人細說。部落去周邊的森林、草場、溪邊,已經踩出了一條條寬僅供兩人並排行走的小徑,就這,還經常因為下雨重新被植被佔據。張洪觀察過,正常情況下,從部落走到小溪邊經常打水的地方,大概有個500多米,普通族人需要耗費10分鐘左右,而道路良好的情況下,差不多隻要5-7分鐘就行了,而且這條小徑還算是比較平坦寬闊的,那如果明年種地呢?再去更遠的地方打獵、探索呢?一天的大部分時間都用於趕路,對張洪來說完全無法接受。
接下來就是食物多樣性,原始人類幾乎什麼都吃,也在漫長的生命演化過程中用生命的教訓,知道了什麼能吃,什麼不能吃。而張洪可以利用後世的經驗,將一些高產的、可以人工培育的給挑選出來,嘗試培育,增加部落食物的種類和存量。比如夏天雨季時,張洪帶人去採蘑菇和木耳,這些菌類都生長在避光潮溼的地方,比如倒下的樹木上。張洪利用獸皮口袋,收集了不少長得成熟的木耳和蘑菇孢子,還有一些倒在樹林裡的樹木,準備來年在部落進行人工培育。另外,還將一些果實的果核給收集起來,開春後專門開闢一塊地方,用於種植、移栽果樹。
剩下的,在明年,張洪沒有打算去太遠的地方探險、尋找新的動植物,一是目前部落周邊的食物都還挺充足的,二是部落現在是要積累力量,不合適外出,還有一個就是張洪認為沒有必要,把現在的地方經營好,再去考慮其他的事情。
在等到熊花他們將織麻布的流程熟練掌握後,張洪便放手交給他們去探索去研究,一個好的領導,不僅能夠在專業知識上給下面的人予以幫助,更應該根據手下的人的特點和性格,去安排崗位。比如織布,交給熊花等部落女性,要比交給熊二他們要正確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