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源不斷地運來生石灰、碎石子、磚瓦、木材等材料,並且臨時讓一些青壯扛起大錘,以及一些夯土的工具一起帶來。
施工時,先是把一些大塊的石頭從地面上移走,然後端起鐵鍬,把這裡給弄平整。隨後在上面撒上一層黃土,用力夯實,用牛拉著石磙子來回碾壓。壓實壓緊後,再撒上一些石灰作為吸水的材料,隨後又鋪上一層碎石子,再次壓實。
在平整土地的同時,周圍按照已經畫好的線,來開挖地基了。
熊部落對於建造建築的地基還是有些經驗的,這座糧倉比較高大,地基的深度也就深一些,而且每隔一定的距離,還用黏土、石灰和沙子混合物,填充到作為支撐的柱子模板裡,裡面還有一根根長長的竹片,作為加強筋。
砌到1.5米高之後,就得搭腳手架了。
用竹子搭建的架子底部,被牢牢埋在地裡,上面每隔一截距離和高度,還用堅實的漁網作為圍擋,防止族人掉下來。在重視安全的基礎上,熊巫才會准許熊山等人的建設。
畢竟現在任何一個人口都是寶貴的,而且熊洪寧可讓一些工作停下或者變慢,也不願意做給族人的安全帶來威脅的事情,這個原則也讓其他人堅持和學習了下來。
“在上面慢一點,一定小心。”
有著充足的原材料和人力,再加上熊巫每天至少往這邊跑2趟,這座佔地面積300多平的建築只花了十天的時間,就到了封頂的階段。這座糧倉的倉頂採用了中間高,兩邊低的“人”字形佈局,四面出簷,房簷向外突出約1米,這樣能夠有效起到防雨的作用。
為了方便房頂的維修及冬日清掃積雪,在這座糧倉的外側,還設定了幾個空中平臺,由樓梯相連線,房頂破損或者積雪過厚時,可以直接爬上平臺進行處理,不需要族人站在5米多高的梯子上小心地進行維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