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來‘彩禮’這方面,是全民公認的敏感問題啊。
……的確。
這個問題已經大到了,高層都看不下去了。
前幾年,上面都連續出臺檔案,關於限制各地方彩禮的問題。
但是,收效甚微。
甚至,每隔一段時間。
關於‘彩禮’的問題,都能在網上引起軒然大波。
引發激烈的討論。
簡直就跟中醫似的。
信奉的人,無比信奉。
不信的人,卻又恨不得踩到底。
而即使是高水平、高認知的人。
在面對這樣的分歧時,仍然會吵得不可開交。
彩禮,也是如此。
本質上,彩禮是兩個家庭之間的博弈。
是傳統觀念,與現代化觀念的博弈。
是男女感情,與物質利益的博弈。
是彼此價值,在追求利益最大化上的博弈。
摻雜了太多的因素。
比如一些富裕地區,如江浙滬一帶,普遍沒什麼彩禮。
他們結婚講究門當戶對,一起並家。
‘並家’就是兩家的資產,全部擠兌到一塊,都屬於小家庭的。
這樣,誰也就不吃虧了。
但是,這源於雙方都處於富裕階段,且都是獨生子,且家庭資產大差不差。
這樣就太少見了。
而在北方,尤其是河楠、山棟、廣棲、江棲一類,經濟欠發達的地區。
‘彩禮’問題就尤為嚴重。
動輒都是十萬起步的彩禮。
乃至十八萬,二十八萬,三十萬。
這其中,還要另加三金、婚禮、酒席錢。
幾乎都是男方出的。
摺合起來,結一次婚,花費的成本巨大。
幾乎掏空了家底。
那為什麼會這麼高呢?
是因為觀念不一樣嗎?
顯然,不是的。
歸根結底,還是經濟問題。
因為貧窮,所以在教育孩子方面,投入的錢財佔據收入比例太大。
從上學,吃飯,穿衣,到大學……
一個孩子,怎麼也得花個幾十萬。
那麼,一旦出嫁,成為了別人家的媳婦。
如果一分沒回來,豈不是打水漂了?
所以,需要男方出一筆錢,作為感謝女方父母,這麼多年的培養。
視為一個利益化的回饋。
在古代,一旦這筆錢出了,那麼女方是不能再回孃家了。
因為古代的傳統陋習裡,出了彩禮不回來,就等於買賣女兒。
買到了家裡,是要當牛做馬,任勞任怨。
現代化教育語境裡,一些地區和人們,仍然保留著‘彩禮不回’的習俗:但是後面‘當牛做馬、‘任勞任怨’的習俗,卻廢除了。
當然,也有在這個習俗上,衍生出新的規矩的。
比如男方出彩禮,女方出嫁妝,視為對新婚家庭的祝福和支援。
畢竟新婚燕爾的,還都年輕,沒什麼經濟基礎。
雙方父母又都是已過中年,有點積蓄是正常的。
拿出錢來,支援小家庭。
而等雙方父母老了,小家庭再養育兩個老家庭。
如此,正好。
但是,這種形式雖有,卻不普遍。
只在一些零碎的、較為富裕的家庭裡,出現過。
而對於大多數,掙扎在生存線左右的家庭來說。
女方能把彩禮全部還回去,一分不要,就已經是眾人點讚了。
而且,因為女方家裡,大多數還會有個弟弟或者哥哥。
若弟弟或哥哥有點出息,則無妨。
就怕許多小地方里,弟弟或哥哥沒啥出息,還略微敗家。
買不起房子,娶不到媳婦。
父母就只能指望著,在女兒嫁出去時,拿著彩禮錢,補貼兒子。
所以,新聞裡常能看到,一些家庭在女兒出嫁當天。
拿著彩禮錢,直接到縣城裡,交首付訂了房子。
然後搞的小夫妻,鬧得不愉快。
不過這種不愉快,也大部分得忍著。
因為,對於底層男人來說,能娶個媳婦,就不錯了。
在曾經計劃生育的那些年,執行最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