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第三批主力軍團的抵達,明軍在倭國本島的軍隊人數接近二十八萬,豐富人力資源下,開始了對地方反抗勢力的掃蕩。
明軍的隊伍以哨為單位,原狗奴國境內部份的土地,因為最初被幕府奪走,最後被明軍收復,同樣成為了清查的物件,那些與幕府有交往的勢力全部要清除。
除了後方的打掃行動,前方也沒有鬆口氣,始終向幕府方面保持了壓力,不讓對方輕鬆。
這場打仗其實朱棣並沒有太過插手,朱能負責前線,張輔坐鎮中央,然後是趙安等一批出色的大將,還有朝廷源源不斷的補給和官員們的應對。
比起父親朱元璋,朱棣有個不錯的優點,與下屬的感情不錯。
朱能沒有因為自己最近的功勞而憂慮引起君主的猜忌。
“根據我收到的訊息,幕府的足利義嗣已經帶軍南下,與他的哥哥匯合,手裡大致有八九萬的兵力,雖然是新兵,但是獅子搏兔亦用全力。”
軍帳內。
幾十名將領圍著輿圖開會,一旁有文書把會議的動靜記錄下來,包括將領們的言論,以及會議的想法種種。
“正好下面各軍也集結差不多,物資補給也沒有問題,本部將認為可以發動新一輪進攻,以徹底消滅幕府為目標。”
趙安拱了拱手,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大多數的將領都支援趙安,因為當下的形勢有利於他們,朱能沒有因為趙安的原因就否決這個方案,大局為重同意了大軍出擊的決議。
幕府的使者派了一波又一波,大明皇帝只有一個要求,幕府向他投降,其餘一切免談。
如此沒有餘地,幕府只能硬著頭皮抵抗。
此次明軍出擊的路線分為三路一海。
一路從田邊城出發,算作北路軍;一路從八上城出發,算作中軍;一路從大阪城發出,算作南路軍;還有一路海軍沿著海岸線與南路軍交相呼應齊頭並進。
倭國本島什麼都不多,唯獨城池多。
因為遍佈地方勢力,所以修建了很多的土堡與土寨等防禦工事,歷史上一直到江戶幕府時代,元氣大傷的大名們無力違背幕府,施行了幕府規定的一國一城令,才把各地的防禦工事拆除。
如今倭國本島戰亂多年,海盜頻頻,各地的跺堡更是不知凡幾,幸虧大明軍隊不缺火藥,在大明軍隊的火炮面前,這些小跺堡熬不住幾輪炮擊。
每處拖延下來,此次進攻的速度比起上回要慢很多,再也沒有一日數城的好事發生,但是明軍也徹底消滅了堅決反抗的人。
“嘚嘚嘚。”
一群騎手到了朽木城。
朽木城並不是朽木建造的城池,而是城主是朽木氏,倭國古代時期有這個姓氏,到了後世卻沒有了,所以這個城池叫做朽木城。
如果嚴格按照中國的劃分取名,不應該叫做朽木城,而是應該稱為朽木堡。
中國內地的城池早就失去了軍事作用,準確的說,是損失軍事防禦能力,以增加生活容納能力,反而在邊地或者軍事重地等等地方,可以看到以軍事防禦為重的兵城或者軍堡。
倭國人自己叫的朽木城,其實屬於一座堡壘,修建在小山坡上,山坡下是村莊,百姓們生活在此,通往朽木城的道路只有一條環山而上的道路。
守兵們可以在城牆上居高臨下的射殺道路上的敵人,佔盡了地理優勢。
至於山下村莊的百姓們會不會遭受敵人的欺凌,那就要看敵人採取了什麼樣的心態,如果是抱著吞併土地的目的來的,那麼會約束手裡的武士們,如果是為了報復而來,那麼這不會約束手裡的武士們。
很明顯,當地早有準備。
明軍的硝煙已經到了他們這裡,本地的百姓們逃的逃,藏的藏,村裡只剩了一些孤寡老人。
朱瞻墉騎在馬背上,拿出水壺喝了一個水,然後放回去馬鞍的袋子裡,打量了下週圍的景色,倒也算是水秀山青之地。
“去告訴此地的城主開門迎接上朝。”
鄭雒領著人馬找到幾名婦孺,讓通譯和那些老婦溝通,十里不同音,倭國當然也是如此,不過通譯專門做這行,知道如何與這些人打交道,邊比劃邊緩緩的吐露言語,老婦們聽懂了。
等幾名老婦顫顫巍巍的上山而去,看著她們的身影,朱瞻墉好奇的問道:“你們說此地的城主會不會開門迎接我上朝?”
鄭雒信心不足,猶豫不定,武忠明直接回道:“大概不會理睬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