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6章 聽話的孩子有好處
遼東。
燕王從北平帶來的軍隊並不多,從北平帶了幾千兵馬,半路上大寧抽調了幾千兵馬,然後加上遼東萬餘兵馬,合計才兩萬餘人。
在廣寧的營寨。
朱棣拉著十八歲的遼王朱植之手,“想不到會這麼簡陋,委屈了你,十五弟。”
他的身後,還跟著十七歲的寧王朱權。
青年的朱權,臉上還有些許的稚氣,單薄的個子,看上去更顯年輕,讓人看上去不太放心。
“不委屈,四哥要來遼東,弟弟日盼夜盼,終於盼到了四哥。”遼王朱值顯得恭謹。
雖然都是天家子弟,但是實力有云泥之別。
二哥,三個,四哥,三位哥哥出頭的最早,實力也是最深的,不光是實力,威望也大。
其次是五哥周王朱橚。
這幾位哥哥是馬皇后所出,他們這些弟弟們比不了,很早他們就認清了現實。
“十五哥。”
寧王朱權在朱棣身後,小聲的喊道。
朱權看了眼朱棣,朱棣微微側過身,朱權才敢開口,對著朱權笑道:“十七弟,想不到我們這麼快又見面了。”
兩人年歲接近,一起在應天府讀書,都是剛就藩沒多久,關係要比和幾位年長的兄長要熟絡些。
就和太子五兄弟小時候一樣,五兄弟再怎麼發生矛盾,可洪武朝上,五兄弟的身影占了一半以上。
然後就是各地的衛所將領上前拜見幾位王爺。
有原來來自北平的將領,也有外地調來的將領,還有幾位蒙古族和女真各族的將領。
以孫巖為首的北平將領,在朱棣面前異常的恭敬,態度有些尊敬的有些過分。
朱棣不以為然,知道他們是故意如此,在外人面前,抬高自己的地位,凸出燕王為首的意味。
至於劉真,無論他打的什麼心思,年關去王府負荊請罪,而燕王的確熱情招待了他。
於情於理都不好抗拒,連劉真都服服帖帖,其餘的將領更是不提。
進入大營後,朱棣當仁不讓的坐了主位。
父皇命他節制諸軍出遼,當他進入營中,坐下的那一刻,臉色一沉,陡然充滿肅殺之氣。
遼王和寧王嚇了一跳,以為自己做錯了什麼,情不自禁的站了起來,其餘的將領也是心中一驚。
只有朱棣從北平帶來的將領,以及大寧和遼東從北平一系調出的將領,才習慣朱棣的做法。
遼東的幾位將領不太習慣,不知道燕王為何突然變色。
“本王帶兵以來,一向軍紀嚴明,不循私情,無論是何人,功必賞,過必罰。”
朱棣眼神掃過大帳中的眾人,遼王和寧王嚇得氣都不敢喘,第一次見這樣的四哥。
“軍命大過天,誰敢違背本王之命,必以人頭祭旗,爾等須知,並牢記在心。”
“諾!”
孫巖等將領,拱手大聲應諾,隨後,其餘的將領們連忙跟著應聲,連遼王和寧王都拱手。
樹立了威望,朱棣才緩緩說道:“奴兒干一直受朝鮮困苦,直到我天軍抵臨,才讓朝鮮不敢再犯。”
“我大明在奴兒干分治各衛,各司其職,設吉林水師運轉物資,聖人曾有言,凡中國所居之人,皆一視同仁,為我國子民。”
“因此在奴兒干,受我朝廷之資助,各族修生養息,獲得安寧,可總有宵小自己不事生產,專四處燒殺搶掠,各族不堪其苦。”
“今,我天軍受萬民所願,大軍開入,不平賊寇誓不還,定要還奴兒干之和諧安寧。”
奴兒干之大,無邊無際。
深山老林,菏澤遍佈,人跡無蹤。
在民國時期,匪寇都是難以解決的問題,不是因為軍事原因,而是因為尋不到蹤跡。
如今朱棣抽調北平,大寧,遼東,加上奴兒干的三萬衛,精銳騎兵七千,步兵一萬,其餘軍數千,也才只有兩萬出頭。
比起往年出塞的規模要小不少。
可規模雖小,仍然需要朱棣親自出面,因為奴兒干的地形,比大漠還要複雜。
朱棣已經做好了打持久戰的準備,遼東這幾年的生產,就是為此做的準備。
而奴兒干的形勢其實很簡單。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眾多的部落,以漁獵為主,生活困苦,沒有發展出文明,許多部落連文字都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