冶鐵車間,猶豫要不要離開。
“後面沒什麼看頭了。”萬三人老成精,主動解釋道:“往後是水磨的功夫,還需要幾日的功夫呢。”
鐵汁流出,煉至五火,用黃土和水做漿,入細稻草,浸泡一兩夜,將鐵放在漿內,泡沃半日,取出再煉至十火之外,必須生鐵十筋,煉至一筋時,方可言熟。
再分為五六煉和九煉等等工藝,出產各種硬度不一的精鐵。
根據蒸汽機的需求,採用的是九煉工藝。
但不是說九煉出來的精鐵一定比五煉出來的精鐵要好。
前者硬性強,後者具備軟性,兩者適合不同的需求。
朱高熾瞭然。
根據後世的說法,低碳鋼和高碳鋼的區別。
在明末時期,兩種冶鐵工藝出來的精鐵,分別用來製造紅夷大炮和鳥銃。
眾人離開了冶鐵車間,只覺得涼爽。
張全攔住朱高熾,拿出了手帕,要幫大公子擦乾緊身上的汗水,擔憂被風吹了會著涼。
朱高熾拿過手帕,自己動手擦乾了汗。
眾人安靜的等待。
沒人覺得有什麼不對的。
貴人年歲小,可容不得馬虎,真要是有個三長兩短,在場的人誰也不好交差。
“走吧。”朱高熾笑道。
後面就是模具車間。
照著土胚模子澆灌鐵具的工藝技術。
整個工廠。
藉助大興村鳳河的水力,用水車替代人力,採用雙動活塞式風箱技術,高爐技術,冶鐵技術,澆灌技術……
全部由萬三指導。
在西方人的專業著作中,特別是二十世紀以前的書籍,經常提起中國古代的雙動活塞式風箱技術呢。
因為如果沒有雙動活塞式風箱技術,那麼西方的冶鐵技術得不到發展。
雙動活塞式風箱技術,大幅度提高了爐內的溫度,讓煤炭具備替代木炭的條件。工業革命的本質,是煤取代木柴,為新興燃料變革的時代。
十五世紀阿格里格拉在《論天然金屬》一書中描述了歐洲當時的鼓風裝置,其中手拉,腳踏,水力驅動的鼓風器,還只處於中國春秋戰國時期的橐及兩漢時期的水排技術,而同時期的中國,早已使用上了效率更高的雙動活塞式風箱。
十七世紀初期中國的雙動活塞式風箱傳入西方,為十八世紀中期開始的工業革命奠定了基礎。
十九世紀西方學者提出世界上最完美的鼓風器,是根據中國風箱改進的。
但是大明工匠該如何面對西方即將進入文藝復興,開始的大變革呢。
西方的地利位置,方便吸收其他的地區的技術與文明,一個國家拿出了新的技術,其餘的國家也會吸收。
大明周邊可沒有提供他學習的物件,還要等到西方的傳教士到來,才會開始借鑑和仿製,那時已經太晚了,近三百年的封建王朝,積弊太深無力迴天。
“關於工匠定級的問題,咱有一個要求。”參觀完了自己的工廠,朱高熾帶著萬三和他的徒弟們,回到自己的辦公室。
八級三等工匠制度,萬三沒有領會自己的思想,標準有些低了,也需要打壓一下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