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點不合拍都會造成次品。我分析了前因後果,這個結論知道今天我認為都有參考價值,值得自動化生產線借鑑。
即:1,這個產品本身不能用某種手段使它變得更適合作業,因為產品的外觀性質不能為了適應生產而改變,只能是生產過程適應產品生產的需要;2,而裝置的基本結構從設計的初衷來看,又都是不可缺失的,因此不能拆,最好也不要改變其執行過程,所以裝置只能往除錯和保養的方向努力;3,在加工產品的過程中,有三種力發揮著影響力,一種是轉盤旋轉的力,一種是上下壓合的力,還有一種力就是震動。震動是最後一道還是兩道工序,前四道工序都是圓形轉動的力和上下壓合的力在協同配合發揮作用。這震動的力哪怕非常輕微,不能不加以通盤考慮。
那麼,在不考慮對裝置本身的結構和工作原理進行改變的話,要增進產品生產的效率和質量,我就需要一個最佳除錯方案或者除錯到最佳力度。這個思路雖然沒有最終解決問題,實現理想中的產能,但是基本方向完全正確,後面的大膽創新正是基於這個思路。
我一生中,應該還是首次把自己的頭腦應用於實際的生產研究當中。回想起來,當時的思路比上面文字寫的還要精彩。我對的,我對機器加以改進的方向找對了。
我重新除錯裝置,認真的對每個環節慢速手動測試,然後又慢慢加快速度,這其中有一個好處就是摸準單個關節的最佳速度。當然,單個環節的最佳速度不是孤立的,而是協同一體的。
我耐心觀察它們,仔細觀看每個關節的作業原理和力的促合可能造成的誤差。我需要找到每個環節的最佳速度,太快容易誤差,太慢就浪費時間。機器運作不是某個零部件單獨完成的,而是不同零部件協同完成的。當速度加快,快到一個什麼程度?就是在不影響預計的產品質量的前提下所能完成的最大產量。我把機器執行的這個最佳速度稱之為最佳點或者最好狀態。
為了獲得這個最好狀態,我前段時間幾乎把全部時間都用來觀察和除錯。我最擔心的不是解決不了或者不知道該怎麼創新,我最擔心的是機工們或者其他管理人員來煩我。
真窩囊,我反而像個老鼠似的,看看遠處有沒有技工走過來或者出現?不然要被罵的。
去找他們,可那些技工我根本沒法相信,他們唯有態度驚人。
班長看見我在除錯機器,走過來叮囑:“你不要自己除錯機器哦!”
“放心好了,保證不會出現負面的問題,至少不會低於之前的產量。”
我仍然一天四次的擦拭機器,即上班擦拭一次,兩個小時之後又擦拭一次,擦拭的重點就是壓合的接頭部位。如此,下午再清潔兩次,而且要用不同的洋布。
自己除錯的效果還是明顯的,這時候一天下來有八千以上的產量。其實自己如此專心的除錯機器還有另外一個原因,就是要插鐵心,為了多勞多得,避免頻繁的去撥弄機器,因為卡住會耽誤時間。我希望能為自己和毛叔增光。
其實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插鐵心的時候能邊做邊想別的事情,頭腦依然停不下來,所以需要機器自己儘可能自動的完成作業,這樣把自己的頭腦和精力、心力省下來,用作我自由思考別的問題。我要想的問題是不會完結的。
快下班了,小白來看我的產量,這時候每天已經八千以上了。他笑著說道:“哇!你做事挺認真的,我們之前都沒這麼多,很少有這麼多。”
我一聽,“那肯定了,你們之前做事不認真嘛!”
我竟如此說?我謙虛的說會死啊!
“我最煩你這樣說!我們之前……”他甩著手指對我罵,表示對我不滿。剛才讚賞的笑臉頃刻間變成了憤怒。怪不得人家,是我自己不懂事兒。
我究竟是聰明還是傻呢?這個問題太複雜了。唯有這個問題我至今也沒弄懂。
我又不以為然,隨他生氣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