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離開科尼亞(二)(1 / 2)

小說:紫色雙鷹旗 作者:徘徊樹蔭下

處理完剩餘的事情後,尼基弗魯斯就不得不離開科尼亞城,返回羅馬本土。

“再見了,美麗的科尼亞,以及我的親人……”當科尼亞主城的城牆徹底消失在尼基弗魯斯的眼前時,這位科穆寧貴族也情不禁地落下了淚水。大蘇丹阿爾斯蘭見此情景更是強忍著悲痛,一旁送行尼基弗魯斯離開的艾米拉和卡梅羅更是失聲痛哭。

分別十年,才再次相見,道不盡的感情;這份感情還未表現出來,便不得不再次分離。

誰知道下一次相見是何時何刻?是在戰場上成為互相廝殺的國之死敵嗎?這一切只有上帝才知道。

“我的蘇萊曼……”就在即將分別時刻,阿爾斯蘭哽咽了,眼眶淚水充盈,嘴裡楠楠道:“君士坦丁堡有什麼值得吸引你的地方?是腐朽的官僚,還是油嘴滑舌的奸商,亦或者是討人厭的拉丁異教徒。為什麼要回去,去那個壓迫你的地獄?你也深知,你所向往的那個國家……實際上已經無藥可救了。”

“投入科尼亞和安拉的懷抱吧!希望你能再次慎重考慮。”

尼基弗魯斯停下了腳步。在科尼亞的這段日子裡,阿爾斯蘭將尼基弗魯斯當做自己的親生骨肉一樣對待;艾米拉對他的感情並沒有因為歲月的流逝而減少;卡梅羅仍然深愛著這個常年在外的孩子。可以說,這些日子就是尼基弗魯斯這十年來度過的最美好的時光。

他生在科尼亞,長在科尼亞;這裡就是尼基弗魯斯的家,也是他的根。

“心意已決了嗎?再想想吧。”此時,阿爾斯蘭的長子庫特布丁走了過來。他身材魁梧,長相英俊,且氣質非凡,儼然繼承了其父優良的基因。

庫特布丁嚴格意義上算不上突厥人,他的祖上是小亞細亞當地的土著,就連大蘇丹阿爾斯蘭自己也算不上。突厥文明覆蓋了整個中亞和西亞,乃至印度地區也能看見。只要是使用突厥語系的部落或國家,在這個時代都被稱之為“突厥文化”或“突厥國家”,所統治下的百姓也大多數被稱之為“突厥人”。

那個讓歐洲天主教世界恐懼了數百年之久的奧斯曼帝國算得上突厥國家嗎?嚴格意義上來說不是。如今的伊朗,其國民仍有很大比例使用突厥語系的語言,所以伊朗算得上突厥文明嗎?

法蘭西南部的語言直到19世紀都與北方差異極大;馬耳他島的百姓們在16世紀仍使用的是阿拉伯語,但信仰的是天主教。

“要不留在這裡吧,你已經是我們突厥大家庭的一員了。”

“庫特布丁,我不能留在這裡。”看著與自己年紀相仿的突厥王子,尼基弗魯斯無奈地搖了搖頭,“我的心意已決。我對羅馬的深愛,就像對你的父親阿爾斯蘭;還有我的母親卡梅羅以及我的妹妹艾米拉那樣。”

“科尼亞每一個官員,每一名百姓都深愛著你;而君士坦丁堡的希臘皇帝只會把你當做奴隸一樣驅使。”這時,阿爾斯蘭的次子魯赫丁也顯得依依不捨。

“希臘皇帝大量推行包稅制的政策已經傳遍了(已知)世界,他把百姓當牛羊一樣驅使,視國家為自己的私人財物隨意玩弄。除了皇帝本人外,其他都是奴隸。”

而魯赫丁和庫特布丁的真實目的更是為了拉攏尼基弗魯斯本人,因為羅姆蘇丹國的王位競爭非常激烈,絲毫不亞於布拉赫奈宮的紫室貴族們。為了贏得未來的王位競爭權,年輕的突厥王子們一個個勾心鬥角,視親人為死敵。

而阿爾斯蘭的幼子凱庫斯勞年齡較小,卻深得大蘇丹的喜愛,後者欲將其扶持為王位的唯一繼承人,這直接導致其它諸位王子的愈發不滿。

事實證明。十幾年後,當巴巴羅薩的大軍在小亞細亞如入無人之境時,並非日耳曼人的戰鬥力有多爆表;而是偌大的羅姆蘇丹國在大蘇丹阿爾斯蘭的統治末期就已經分裂成了十幾塊,突厥王子們割據一方,紛紛陷入對王位的激烈爭鬥中。面對巴巴羅薩的大軍,這些王子絲毫不抵抗;這也是為什麼巴巴羅薩能在極短的時間裡打穿小亞細亞,輕鬆攻佔科尼亞城的主要原因。

不過相比親情,國家對尼基弗魯斯來說更為重要。

“抱歉,我最勇敢且智慧的舅舅。”尼基弗魯斯眼含淚水,儘管語氣中萬分不捨,但也下定了離開的決心:“我永遠無法忘卻你們對我施加的恩惠,我對你們只有說不盡的感激。但是我的祖國還需要我,我相信羅馬還遠遠沒有到僵死的地步;我的祖先阿萊克修斯皇帝,他繼位時帝國只剩下了海姆斯(巴爾幹)半島,國家瀕臨覆滅;但先帝硬生生靠著不到馬其頓王朝時代三分之一的賦稅,以及可憐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