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自然災害或市場波動,新技術帶來的高成本投入會讓他們血本無歸。
為了降低農民的風險,葉立航和吳林決定與保險公司合作,推出針對新技術應用的農業保險產品。但保險公司對這類新業務的風險評估較為謹慎,保險條款苛刻,保費高昂,農民們難以接受。
他們不得不與保險公司反覆協商,爭取更優惠的保險方案。同時,為了提高農民的積極性,葉立航和吳林自掏腰包,為部分農民提供保費補貼。但這只是杯水車薪,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在人才培養方面,儘管舉辦了農業科技培訓班,但由於缺乏實踐基地和先進的教學裝置,學員們的實際操作能力無法得到有效提升。而且,培訓班的課程設定不夠合理,無法涵蓋最新的農業科技知識和技能。
葉立航和吳林四處尋找合作單位,希望能夠建立實踐基地。但很多企業和科研機構對與鄉村合作缺乏興趣,認為回報率低,管理難度大。
吳林不斷最佳化課程設定,邀請更多有實踐經驗的專家授課。葉立航則積極爭取政府的支援,希望能夠獲得相關的教學裝置和資金補助。但政府的資源有限,無法滿足他們的全部需求。
在與高校和科研機構的合作中,他們發現雙方的溝通和協調存在障礙。高校和科研機構的研究專案往往側重於理論和前沿技術,與鄉村的實際需求脫節。而且,合作過程中的智慧財產權歸屬和利益分配問題也常常引發爭議。
葉立航和吳林多次組織座談會和研討會,促進雙方的交流和理解。他們努力尋找雙方的利益共同點,調整合作方案,以實現互利共贏。但由於體制和機制的差異,合作的推進依然困難重重。
在農產品銷售環節,由於採用了新技術,農產品的產量和質量有所提高,但銷售渠道單一,市場價格不穩定,導致農民的收益無法得到保障。
葉立航和吳林決定開拓電商銷售渠道,建立農產品品牌。但電商運營需要專業的團隊和技術支援,他們在物流配送、品牌推廣、客戶服務等方面都面臨著巨大的挑戰。
吳林帶領團隊學習電商運營知識,葉立航則與物流企業和電商平臺洽談合作。但由於缺乏經驗和品牌知名度,農產品在電商平臺上的銷量不佳,退貨率高,給他們帶來了很大的經濟損失。
面對這些接踵而至的問題,葉立航和吳林感到身心俱疲。他們的家庭經濟狀況也因為在科技興農專案中的大量投入而變得緊張,家人開始對他們的選擇產生質疑和抱怨。
但他們深知科技興農對於鄉村發展的重要性,不願輕易放棄。他們相互鼓勵,繼續努力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
葉立航和吳林開始嘗試與周邊的鄉村聯合起來,共同推廣新技術,擴大生產規模,以降低成本和風險。他們組織了農業合作社,整合資源,統一採購農資,統一銷售農產品。
但在合作社的運營過程中,由於各村的利益訴求不同,管理模式不一致,內部矛盾不斷。葉立航和吳林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協調各方關係,制定公平合理的合作方案。
同時,他們還積極尋求政府的政策支援和資金扶持。但政府的專案審批週期長,資金到位慢,無法及時解決他們的燃眉之急。
儘管困難重重,但葉立航和吳林始終堅信,只要堅持下去,不斷探索和創新,科技興農的夢想一定能夠實現。
未來,他們將繼續在這條充滿挑戰的道路上砥礪前行,為鄉村的振興和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