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叔,你們這東溪村莊,是什麼時候有的?”李向陽,閒著沒事,便問起了東溪窯的歷史。
“恩,聽說過老一輩的人,曾經講過,最早的窯口,是建造於宋朝,興於明代,清中期期間。到了民國後,戰亂四起生意難做了,遠銷海外停了下來,窯口陸陸續續關了,人也陸陸續續搬走了。”高叔一邊講起了東溪窯,一邊吐槽。
“高叔,你的意思,是說東溪窯口有很多的窯口?”李向陽大吃一驚,如同發現了新大陸一般。
“對呀,東溪的窯口,有二十多處呢,這山裡周邊有太多的高嶺土,很適合燒瓷的!!”高叔,一時間,這才明白,原來小李並不知曉呀!
2007 年,福建博物館文物考古研究院的專家們,懷揣著對歷史的敬畏和對文化的熱愛,來到了東溪窯的馬飯坑和下洋坑。
他們手持考古工具,小心翼翼地踏入這片古老的土地,彷彿在追尋著時光的足跡。
在馬飯坑,他們仔細地挖掘著每一寸土地,不放過任何一個可能隱藏文物的角落。
隨著時間的推移,一件件精美的瓷器逐漸展現在他們眼前,這些瓷器造型優美,工藝精湛,讓人不禁感嘆古人的智慧和創造力。
而下洋坑的發掘同樣充滿了驚喜。
在這裡,他們發現了更多的窯爐遺址和瓷器碎片,這些碎片雖然已經殘缺不全,但依然能夠讓人感受到當年東溪窯的繁榮和輝煌。
考古工作者們的辛勤付出,為我們揭開了東溪窯的神秘面紗,讓我們對福建的陶瓷文化有了更深入的瞭解。
他們的努力和奉獻,將成為我們寶貴的文化財富,永遠銘刻在歷史的長河中。
李向陽想到,這些古代窯口,會不會還保留下來,以前的寶物?
“高叔,還有找到這些窯口嗎?”李向陽,急忙問了高叔。
“那有什麼難的,明天,我帶你去看看,山裡面,還有不少野豬,運氣好的話,可以打一頭回來,那野豬肉可好吃了!!”還真的應驗那句:
靠海吃海鮮,靠山吃山珍了。
“高叔,你們東溪,三洋村莊,怎麼沒有見到學校?”李向陽,很是奇怪,便問起了。
“唉,哪能哦,這麼遠的山路,村莊人又少,不可能安排學校的,孩子們都走路去高安鎮上去讀書的。閨女桂英每天走快二十公里的路,唉!!”
高叔,拿起了塊木材,丟進了火堆內,顯得無法掩飾的傷心。
李向陽暗暗下了決心,給三洋村,捐條水泥路,讓出門方便些,省得一下雨,孩子們上學都會在泥巴土路行走,摔滑的苦。
自己有錢了,但是,做些善心,還是有必要的。
“高叔,我給村裡,捐一條水泥路吧,明天,找村委會,村裡老人會過來談談吧!!”李向陽的話,剛說完。
“什麼?”高叔一下子,站了起來,露出了一臉,無法相信的表情???
“小李,你說真的?”旁邊的高嬸子,也被李向陽,驚到了。
“小李,真的太感謝了,不行,我得馬上去告訴村長,還有老高叔!!”高叔激動了,興奮地握住了李向陽的手,並要搖時,便被苗海山制止了。
“高叔,我左手受點傷!”李向陽連忙解釋,不想讓人誤會。
苗海山只為他一個人服務,根本無需考慮別人感受!
高叔聽到解釋後,忙不迭地道著歉。
隨後火急火燎地去找村長了。
不多會兒,村長就帶著幾個老人趕到了。他們看向李向陽的眼神滿是感激。
眾人坐定後,村長搓著手說道:“李先生,您的好意我們心領了,但這修水泥路的錢可不是小數目,我們不能平白接受。”
李向陽笑了笑:“村長,這就當我回報村子的熱情款待了,再說看到孩子們辛苦,我心裡也不好受。”
大家聽了都十分感動。
這時,李民清開口道:“村長,你們不用擔心,我家陽哥既然決定了就不會更改,而且資金來源都是合法乾淨的。”
村長等人這才放下心來。
當天晚上,整個村子像是過年一樣熱鬧。
第二天一早,工程隊就進村考察規劃路線了。
而李向陽則跟著高叔去看古窯口。
一路上高叔都在唸叨著李向陽的善舉。
到達窯口處,李向陽看到了一些破舊但仍有古韻的窯洞。
正當他想進去探尋一番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