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兩女,長女即須卜公主,小女即當於公主。
公元前20年,雕陶莫皋又死,昭君自此寡居。一年後,33歲的王昭君鬱鬱而終,厚葬於今呼和浩特市南郊,墓依大青山、傍黃河水,後人稱之為\"青冢\"。
親屬成員:
1,長輩,王襄(父),據《琴操》載,王襄系齊國人,昭君十七歲時,將其獻於元帝,餘則不詳。
2,平輩
呼韓邪單于(前夫),匈奴單于,公元前31年逝世,昭君與其共同生活三年,育有一子。
復株累若鞮單于(後夫),呼韓邪之子,原名雕陶莫皋,前31-前20年在位,昭君與其育有二女。
兄長生卒不詳,有二子:王歙、王颯。
3,後輩
伊屠智伢師(兒子),匈奴右日逐王、右谷蠡王,因王位繼承問題,被呼都而屍道皋若鞮單于殺害。
須卜居次(長女),名雲,又稱須卜居次雲、伊墨居次雲,嫁於匈奴右骨都侯須卜當,育有二子。
當於居次(次女),名當,嫁於匈奴當於氏。
王歙(侄子),昭君兄之長子,原為漢朝長水校尉,王莽新朝時期被封為和親侯。
王颯(侄子),昭君兄之次子,王莽新朝時期任騎都尉,封展德侯。
須卜奢(外孫),須卜居次長子,漢封后安侯,更始元年(23年),漢兵攻殺王莽,奢與母皆被殺。
不詳 (外孫),當於居次之子,匈奴醯櫝王,天鳳五年(18年),受命到長安向王莽朝貢。
個人作品: 怨詞
秋木萋萋,其葉萎黃,有鳥處山,集於苞桑。養育毛羽,形容生光,既得行雲,上游曲房。
離宮絕曠,身體摧藏,志念沒沉,不得頡頏。雖得委禽,心有徊惶,我獨伊何,來往變常。
翩翩之燕,遠集西羌,高山峨峨,河水泱泱。父兮母兮,進阻且長,嗚呼哀哉!憂心惻傷。
報漢元帝:
臣妾幸得備身禁臠,謂身依日月,死有餘芳。而失意丹青,遠竄異域,誠得捐軀報主,何敢自憐?獨惜國家黜涉,移於賤工,南望漢關徒增愴結耳。有父有弟,惟陛下幸少憐之。
據班固《漢書·匈奴傳》記載,\"王牆字昭君\",\"號寧胡閼氏\";《漢書·元帝紀》又稱之為\"王檣\"。在范曄《後漢書·南匈奴列傳》中,卻稱\"昭君字嬙\"。在兩本重要史料中,就出現了四個不同的稱號:王牆、王檣、王嬙、王昭君,導致後世對王昭君的姓名字號莫衷一是。
牆、檣、嬙
王昭君以民女被徵入宮,初無封號,身份只是宮女,其名字也不會被注意。《漢書》第一次提到王昭君時,稱其為\"王檣\",\"檣\"字很可能如\"拳夫人\"的\"拳\"字一樣,僅是與被徵選入宮時的某種特徵相聯絡。
檣指船桅杆,王檣即為一位船載而來的王姓姑娘。而\"牆\"、\"嬙\"這兩個字,都是檣字的同音假借。
《漢書》說\"王牆字字昭君\",《後漢書》卻說\"昭君字嬙\",從史料的衝突推斷,\"昭君\"一稱很可能是封號而非字號。\"昭:日明也\",\"昭君\"即漢皇光照匈奴的象徵。\"王昭君\"。
在座無虛席的金都大戲院裡,慕容雪,這位擁有著法國血統卻深諳中華文化的奇女子,以其非凡的藝術才華,將中國四大美女之一的王昭君演繹得活靈活現,彷彿穿越時空而來,讓在場的每一位觀眾都沉浸在了那段古老而輝煌的歷史長河中。
慕容雪的表演,不僅僅是技藝的展現,更是情感的傳遞。她那雙彷彿能訴說千言萬語的碧藍眼眸,在舞臺上閃爍著智慧與哀愁,完美捕捉了王昭君遠嫁異邦、心繫故土的複雜情感。
她的唱腔,時而婉轉如泣,訴說著對家鄉的無限眷戀;時而激昂高亢,彰顯著不屈不撓的堅韌意志。每一個身段、每一個眼神,都精準無誤地勾勒出王昭君那超凡脫俗的美麗與深邃的內心世界。
當《王昭君》的最後一幕——出塞,緩緩拉開序幕時,整個劇場的氣氛達到了沸點。慕容雪身著華麗的匈奴服飾,站在舞臺中央,面對著茫茫大漠的背景,一曲高亢激昂的唱段響徹雲霄,那是對自由與和平的渴望,也是對命運無奈卻勇敢面對的頌歌。
她的歌聲,如同荒漠中的一股清泉,滋潤了每一位聽眾的心田,讓人不由自主地為之動容。
演出結束後,燈光漸漸亮起,慕容雪依舊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