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杜行宜家園大草坪露天舞臺演出民間戲曲經典《白蛇傳》(7 / 8)

“犢子牽黃牛,遊息黑山中,時老時少,時好時醜。後與連眉女結合,俱去,人莫能追……”

後來這一典故衍化為“白蛇鬧許仙”故事,故事的女主人公也由“連眉女”演變為白蛇。

相傳,“白蛇鬧許仙”裡的白蛇精,當年曾被許家溝村一位許姓老人從一隻黑鷹口中救出性命。

這條白蛇為報答許家的救命之恩,嫁給了許家後人牧童許仙。

出於人妖不能結合的偏見,金山寺長老法海和尚決心收服白娘子。

於是引出了人們熟悉的“盜仙草”、“水漫金山寺”等情節。

白娘子因為水漫金山而觸動胎氣,早產生下兒子許仕林。

法海趁機用“金缽”罩住分娩不久的白娘子,將其鎮壓於南山“雷峰塔”下。

透過此事,許仙心灰意冷,便在“雷峰塔”下出家修行,護塔侍子。

18年後,許仕林高中狀元,回鄉祭祖拜塔,才救出母親,一家團圓。

據載:“金山嘉佑禪寺”建立於北宋·嘉佑(1056—1063)年間,以寺院所在的地名和建立年代而得名。

在這一帶民間流傳的“白蛇鬧許仙”故事,當成型於北宋後期。

而“白蛇鬧許仙”故事向江南一帶的播遷,則與金人南侵、宋室南遷有關。

宋高宗晚年禪位後,駐蹕臨安(今浙江杭州)德壽宮中。

“喜閱話本”,“命內當日進一帙。當意,則以金錢厚酬”。

出於“懷舊”情結,在他“龍興”之地相州一帶民間流傳的“白蛇鬧許仙”故事色彩奇幻、情節曲折,應是他喜歡聆聽的故事之一。

這就成為宋、元時期“白蛇傳”故事在杭州一帶廣泛流傳的主要原因。

說法四

《白蛇傳》故事雛形發生在唐代後期的濟源縣,即今河南省濟源市。

因法海是那一時期的濟源人,還有濟源西湖。

當時的西湖面積很大,由珠、龍二河和南、北兩條蟒河匯聚而成。

湖東一橋,年久失修坍塌,形成斷橋。

西湖水大卻異常荒涼,荒涼之地多有妖魔出入。

民間說“蟒”即指長蟲、大蛇。

濟源有個民俗,在蟒河橋下掛寶劍以示蟒不過劍,以劍斬蟒控制洪水氾濫。

由此看,濟源民間早已將蟒河認作是一條大蟒,故事中所說的白蛇、青蛇,實為兩條蟒河的化身。

濟源城北有一條河當地人稱北蟒河,城南有一條河叫南蟒河(湨河)。

北蟒河是一條石底河,每到枯水期,便露出一河床的灰白色河石,遠看儼然一條巨大的白色蟒蛇逶迤在濟源大地。

在濟源,北蟒河出山口和中下游岸邊坐落著上下兩個“白澗村”,都是因河而得名。

由此,北蟒河又稱白蟒河。南蟒河則是一條泥底河,河的中游岸邊有一個村莊叫“泥河頭”。

每到枯水季節,南蟒河露出一河床的青草,更像一條青蛇在濟源大地盤桓。

由此,南蟒河又稱為青蟒河。

故事中的白蛇、青蛇為兩條漭河的化身,白蟒和青蟒即為《白蛇傳》中白蛇和青蛇的原型。

“許仙” 距濟源西湖村不遠處有一個村莊,名曰許村(後劃分為梨林鎮大許村和東許村兩個村)。

其位於當時的西湖邊,乃許姓人家居住的村莊,為許仙(郎中)家所在地。

濟源人有個習慣,喜歡把中醫郎中稱做“仙兒”。

因此,對姓許的郎中稱“許仙兒”。這就是《白蛇傳》中“許仙”名字的由來。

《白蛇傳》中白娘子的死對頭名法海。

法海俗姓裴,是唐相裴休之子。

裴休乃唐朝濟源人,一生好施向善,焚香拜佛,對佛教情有獨鍾。

其子年幼時被送往金山寺出家,法名法海,是一位得道的高僧。

裴休的墓冢和家園現分為裴村和休昌兩村。

濟源有一個叫西湖村的地方。

據考證,此地古時有一面積很大的湖泊,東至今梨林鎮水東村,西至玉泉街道馬頭村(古為碼頭),北至水運莊,南至古湨水。

水域遼闊可行船渡舟,是濟源南北漭河、珠河、龍河的彙集地。

因其地理上位於當時的河內府之西,故被命名為“西湖”,梨林鎮西湖村因其得名。

源於西湖水域命名的村莊很多,東碼頭、中碼頭、西碼頭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