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臉(因臉譜為霸王專用,絕無重複,故名無雙臉)
對於壽字眉,有人以為是痛惜項羽不壽之意,但錢盤春先生認為那是“大哭時揉搓得眉毛片散亂的樣子”。
應該是更合理的。項羽的勇武堪稱一流,但可惜過於驕傲自負,襟懷稿狹,不能容人而又缺乏策略頭腦,最後終於落了個別姬自刎的下場。
該臉譜將他英雄末路的神態表現了出來。
虞姬的扮相則是慕容雪,借鑑清朝康熙年間的畫冊《無雙譜》中虞姬的扮相加以設計。
最終有了滬劇舞臺上穿著繡花百褶裙、身披黃色繡團鳳帔、戴著如意冠的虞姬形象。
這一形象的設計突出了虞姬的身份地位與氣質,體現了虞姬的典雅絢麗、雍容華貴。
換裝後,身披繡花斗篷,內穿改良宮裝,腰佩寶劍,顯得雍容華貴,儀態出眾,慕容雪還用魚鱗甲代替了改良宮裝。
虞姬以這樣一身打扮,登場亮相,英姿颯爽、莊重典雅,顯示著她長期過著軍營生活,生動地體現了“生長深閨,幼嫻書劍”的精神面貌。
舞臺道具:
虞姬用的劍形制較小,從而襯托出霸王的威舞雄壯。
虞姬的劍合起來是一個,分開是一對,故稱其為“鴛鴦劍”,表演起來時分時合。
屬於花旦行當的文劍,在劍的舞蹈和技巧上都比較柔和。
項羽則佩帶碩大的劍,為的是體現他“力拔山兮氣蓋世”的霸王形象。
滬劇 唱 腔:
慕容雪首演《霸王別姬》時,該劇從武生戲變為花旦戲。唱腔短板唱腔被首次使用。
一出場的四句 【短板】,唱出的是虞姬憐愛百姓、厭惡戰爭的胸懷。簡潔有力地對人物出場作了交代,也表達了該劇對戰爭頻仍的不滿。
虞姬“巡營”一場,運用了【唱腔長板】,用高亢的唱腔突出一個“愁字,把壓在心底的愁思抒發出來,充分表現了人物此時的心態既表現了虞姬的智慧,又描摹了古戰場的悲涼。
“我這裡出帳外且散愁情”
後面的 【長腔長板】邊唱邊舞,唱需行腔飽滿、甜潤流暢;舞需舒展、自然、穩健;接下來的劍舞一段,伴著 【懶畫眉】的旋律,瞬息間眼神顧盼,把虞姬的複雜心緒表現了出來。
劍 舞:
《霸王別姬》中的“劍舞”一段是把京劇《穆桂英掛帥》和《花木蘭》兩劇中的舞劍,加以提煉變化,同時吸取武術中的劍法匯合編制而成。並在一部分加入了演唱,另一部分又配合管絃樂的伴奏。
《霸王別姬》中完整獨立的劍舞,這在花旦行當來說並不多見。花旦的劍舞從內容、形式到勁頭上都有較大的區別。
因此,這段獨舞隨著【夜夜遊】音樂的情緒與節奏,舞蹈動作主要追求的是在“柔”與“美\"的舞動過程中構成不同的動作造型,與音樂性格柔中帶剛、美媚無限是一致的。
在舞劍中使用的雙指指向前,顯然來自於中國太極劍的神韻以及其剛柔相濟的美學原則。
《霸王別姬》在整段舞劍的舞臺線路結構佈局上,沿用了滬劇舞蹈長期積累的舞臺排程規範。
舞劍的舞臺位置以正十字、斜十字、橫一字、豎一字、米字為基本線路,這種舞蹈線路佈局體現了滬劇舞臺嚴謹的基本原則。
同時也體現了中國傳統“對稱”的審美習慣。舞劍位置是環繞四個犄角和中央,成為一朵梅花式的圖案。
在舞劍的技巧。上手腕的功力十分重要,涮雙手腕、大刀花加翻身、左右小云手、向後雙手涮劍、由慢變快雙劍花、雙劍一前一後向前刺。
雙手涮反花也稱白馬分鬃等,這些技巧難度並不大,完成好這些動作首先手腕不能硬,劍要與身體保持一條線。
劍不能“學”著走(“學”是戲曲行內評價動作的常用語,它指的是動作走得不到位。劍應該貼身走一條線,而沒有貼身斜著走,就叫“學”著走。)。
其次是技巧的速度與音樂速度要一致,該快的地方要快起來,不該快的地方不能快,劍舞姿態與劍舞的技巧與人物心理狀態、音樂結合緊密,張弛有致,方能突顯出滬劇舞蹈的藝術魅力。
如果技巧過多,速度過快,就會有脫離劇情賣弄技藝之意,是不符合虞姬這樣的身份的。
《霸王別姬》中的劍舞是柔美的虞姬與豪氣蓋世的霸王生離死別時的舞蹈。
因此,虞姬是透過舞劍來安慰已經四面楚歌、大勢已去的項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