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堆金手法,為前代所少見。
元代洞窟數量很少,第465窟和第3窟的壁畫代表了當時兩種不同的畫風。前者後室四壁和窟頂佈滿密宗曼荼羅和明王像,四壁下部有織布、養雞、牧牛、製陶、馴虎、製革、踏碓等各種人物畫60多幅。
內容、構圖形式、人物形象和敷色、線描等帶有濃郁的藏畫風格和陰森、神秘的情調。
後者壁畫屬於漢族畫風,以密宗千手千眼觀音菩薩像為主,以細而剛勁的鐵線勾描人物形體,用蘭葉描和折蘆描表現衣紋和飄帶的轉折頓挫,線描技術造詣很高。
此外,第61窟甬道兩壁有西夏末年、元初重畫的《熾盛光佛圖》和《黃道十二宮星象圖》,題材為莫高窟壁畫中所僅見。
陳遠中最後說:敦煌還有許多事等待我們去做,關鍵是以後工作還要做得更好,不存在最好。我衷心希望新一代的莫高窟人,更加自覺地肩負起新的文化使命,勇做新時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者、傳播者、創新者,讓莫高精神代代相傳!”
慕錢滬劇團,花了很大力氣,編演了敦煌女兒這一臺引人注目的滬劇大戲。
女主角:慕容雪,這位擁有著法國血統卻深深紮根於中華大地的奇女子,自幼便展現出了對東方文化無與倫比的熱愛與天賦。
她的家族雖源自遙遠的法蘭西,但幾代人的旅居中國,讓她的血脈中流淌著對這片土地深深的眷戀。
慕容雪自小便對中國的語言文字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她不僅迅速掌握了標準的普通話,更在方言的世界裡遊刃有餘,尤其是那細膩溫婉的上海話,從她口中說出,彷彿帶著老弄堂裡的煙火氣與舊時光的溫柔。
而真正讓慕容雪在中華文化的海洋中閃耀光芒的,是她對滬劇的痴迷與卓越才華。
滬劇,這一源自上海的地方戲曲,以其獨特的唱腔、生動的表演和貼近生活的劇情,深深吸引了這位異國血統的少女。
她彷彿天生就是為滬劇而生,每一次開口,都能將劇中人物的情感細膩入微地傳達給觀眾,讓人彷彿穿越時空,親歷那些愛恨情仇、悲歡離合。
尤為令人稱道的是,慕容雪對《敦煌女兒》這一滬劇經典劇目的演繹,簡直可以用“出神入化”來形容。
這部講述古代絲綢之路上,一位勇敢堅韌的女性守護文化遺產故事的劇目,在她的演繹下,不僅僅是歷史的再現,更是情感的共鳴。
她以自己對敦煌文化的深刻理解,將劇中人物對藝術的執著、對家園的熱愛,以及對未來的憧憬,透過滬劇那獨特的唱腔,演繹得淋漓盡致。
每當她站在舞臺上,一身華麗的戲服,眼神中閃爍著對古老文明的敬畏與傳承的決心,整個劇場似乎都被一種神秘而莊嚴的氛圍所籠罩,觀眾無不為之動容。
慕容雪的努力與才華,不僅讓她在中國戲曲界贏得了廣泛的認可與尊敬,更成為了連線中法文化的一座橋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