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慕錢滬劇團在天蟾舞臺演繹陶行知(1 / 7)

在那個燈火輝煌、古韻悠長的夜晚,天蟾逸夫舞臺被柔和而神秘的燈光輕輕擁抱,彷彿穿越時空的門戶,引領著每一位踏入這方聖地的觀眾,步入一場關於情感與智慧交織的滬劇盛宴。

慕錢滬劇團,這個承載著海派文化精髓與創新的團隊,正以他們無與倫比的藝術魅力,在這歷史悠久的舞臺上,演繹著兩段直擊心靈的劇目——《陶行知賞月訴衷腸》與《勸行》。

《陶行知賞月訴衷腸》續篇1:月光下的啟迪

隨著悠揚的絲竹之音漸起,舞臺緩緩展開一幅幅細膩動人的畫面。

陶行知,這位偉大的教育家,在月光皎潔的夜晚,立於鄉間稻田之畔,面對著滿天星斗,心中湧動著對教育的無限熱忱與對未來的深切期許。

他輕聲吟唱,字字句句,不僅是對知識的渴望,更是對孩子們純真夢想的呵護與引導。

此時,舞臺上巧妙運用光影交錯,將月光的溫柔與稻浪的起伏融為一體,營造出一種超脫世俗的意境,讓觀眾彷彿能聽見每一位孩子心靈的迴響,感受到陶行知那份“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崇高情懷。

正當觀眾沉浸在這份深沉而溫暖的情感中時,舞臺一側,幾位身著樸素衣裳的孩童緩緩步入,他們手捧書本,眼中閃爍著求知的光芒,與陶行知形成了跨越時空的對話。

這一幕,不僅是對陶行知教育理念的生動詮釋,更是對當代社會教育現狀的深刻反思,激發了在場每一個人對於教育本質的思考與共鳴。

《勸行》續篇2:古道熱腸的呼喚

緊接著,燈光驟變,舞臺轉換為一座繁忙的市集,人聲鼎沸,熱鬧非凡。《勸行》一幕,以滬劇特有的唱腔與對白,講述了一位智者如何在市井之間,以幽默詼諧又不失哲理的方式,勸導人們行善積德,珍惜眼前人,傳遞著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

這位智者,身著長袍,手持摺扇,穿梭於人群之中,每到一個角落,便用一段段精妙的唱詞,解開人們心中的困惑,喚醒沉睡在忙碌生活中的善良本性。

尤為值得一提的是,劇中巧妙地融入了現代元素,如透過多媒體背景展示,將傳統街景與現代生活場景交織,既保留了滬劇的古典韻味,又不失時代感,讓古老的故事煥發出新的生命力。

觀眾在笑聲與淚水中,感受到了人與人之間那份最質樸的情感連線,以及面對生活挑戰時,保持樂觀與善良的重要性。

隨著夜幕降臨,兩場劇目圓滿落幕,但慕錢滬劇團在四馬路天蟾逸夫舞臺留下的,不僅僅是藝術的享受,更是對人性、教育、社會的一次深刻探討與啟示。

觀眾們依依不捨地離開,心中滿載著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與追求,而這場滬劇盛宴,無疑成為了他們記憶中最璀璨的一頁。

陶行知(1891年10月18日-1946年7月25日),原名陶文濬,安徽省歙縣人,中國人民教育家、思想家,偉大的民主主義戰士,愛國者,中國人民救國會和中國民主同盟的主要領導人之一,景星學社社員。

1908年,17歲時他考入了杭州廣濟醫學堂。1915年入讀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師從約翰·杜威攻讀教育學博士。

1917年秋回國,先後任南京高等師範學校、國立東南大學教授、教務主任等職。

1926年起發表了《中華教育改進社改造全國鄉村教育宣言》。1929年聖約翰大學授予他榮譽科學博士學位,表彰他為中國教育改造事業作出的貢獻。

1931年主編《兒童科學叢書》,在上海先後創辦“山海工學團”“報童工學團”“晨更工學團”“流浪兒工學團”等。

1933年,他與厲麟似等來自政學兩界的知名人士在上海發起成立中國教育學會。

1935年,八一宣言”的感召下積極投身救亡運動。1945年當選中國民主同盟中央常委兼教育委員會主任委員。

1946年7月25日上午,陶行知因長期勞累過度,不幸於上海逝世,享年55歲。

在那個燈火輝煌、歷史悠久的天蟾逸夫舞臺上,夜幕低垂,華燈初上,一場別開生面的滬劇盛宴正緩緩拉開序幕。

慕錢滬劇團,這支承載著滬上文化底蘊與新時代活力的藝術團體,今晚匯聚了無數滬劇愛好者的目光,他們翹首以盼,只為見證一場關於情懷與傳承的視聽盛宴。

隨著悠揚的絲竹之音漸起,舞臺燈光柔和地聚焦於中央,一場名為《陶行知賞月訴衷腸》的劇目悄然開啟。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