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章 第97集《妙法蓮華經》(1 / 7)

小說:妙法蓮華經 作者:妙音0

請大家開啟講義第二百二十六面,我們看己二的“明通經利益”。

《法華經》的特色,是佛陀引導我們生死凡夫怎麼能夠快速直接地趨向佛道。它的整個核心思想就是,你要能夠掌控權法跟實法之間的相互關係。

什麼叫權法呢?權法就是我們一般說的事修法門。事修法門,它的特點是向外修學的。比方說我們今天修學佈施,那麼這個佈施的法是怎麼來的?它是透過我們的身口意去造作佈施這個法,來熏習我們內心,或者說來改變我們內心的慳貪。比方說我們持戒,佛陀會定一個規矩,就什麼是持戒,什麼是不殺生、什麼是不偷盜等等,我們透過戒法的熏習,也是來改變我們的內心。所以事修法的缺點就是,因為它是外來的,所以它對我們內心的改變變成一種單向的調伏。你佈施,它對治的是慳貪;你持戒,對治的是你心中的惡法。

這對我們來說有什麼問題呢?變成治標不治本。因為我們根本的問題不是煩惱,而是一種顛倒想。顛倒想,可能是我們前面的十生或者一百生,或者過去的五百生環境的熏習所造成的。就是我們看到事情會去追求,會去掌控,然後才產生煩惱的。所以煩惱是顛倒想的一種副產品。所以如果你一輩子都沒學《法華經》,你完全做事修,那我跟你講,你今生的成就就非常有限了。因為你的問題太嚴重,而你吃的藥太少,在內心的顛倒想所創造的無量的煩惱當中,你只能夠個別地對治少分的煩惱。為什麼呢?因為這個法是外來的。所以佛陀說,這個事修法門就是斬草不除根,春風吹又生,你沒有從你內心的這種顛倒想、攀緣心下手。

《法華經》講到,第二個就是所謂的實法,實法就是理觀的智慧了。就是說,修行,重點不是去外面先追求一個東西,這是一個助緣;你要找到你的親因緣,就是開示悟入佛的知見。首先你要先調整思想,而不是去調伏煩惱,因為這是枝末的問題。

改變思想,佛陀的智慧很簡單,就是一心三觀。就是你現在先不要管你修什麼法門,你也不管你的煩惱有多重,你也先不要管你業障有多深,這個都是後面的枝末問題。首先你要知道,什麼是佛陀的知見。你以空假中觀你內心的時候,第一個,觀你一念心性當體即空。這個是很重要的!就是你要有對空的瞭解。什麼是空?空性的智慧叫做離相清淨。注意,離相,不是滅相清淨。

就是說,空,它當然不是空掉外境。你空掉外境沒有用,它跟你沒有關係,你的問題是你內部的問題。空掉你的妄想,但是你不能空掉你的作用。這很重要!這種分寸是很重要的。你如果空得徹底了,滅相取空了,那你就是阿羅漢了,你把心性的功能給滅了,那你這樣也太極端了。所以這個空性是一個非常高超的智慧,空掉攀緣心,但是保留心性的作用。所以你空性一旦修錯了,那你就可能進入到滅色取空了,就是阿羅漢的涅盤寂靜去了。

所以當體即空就是,首先你要知道,你到底想空掉什麼,你要保留什麼。空掉我們無始劫來在生命經驗當中累積的這些顛倒的影像。禪宗說得好,恢復你的本來面目。你還記得嗎,你從什麼地方來?在你沒有真正啟動輪迴之前,你是什麼相貌?就是把生命迴歸到原始點。你從什麼地方來?你說我從前生而來。然後呢,你前生怎麼來的?你是再前生而來。然後你一直觀進去,觀一切法空,無我、無我所,這個時候你迴歸到最初的覓之了不可得,就是你還沒有輪迴之前你是怎麼回事。答案很簡單——清淨本然,周遍法界。

其實,我們現在所謂的思想不是你原來的面目,那是你的生命的經驗、輪迴造成的一種影像。你過去可能生活在某一種環境當中,所以造成了一個思考模式,慢慢地多生多劫的生命經驗就形成你的個性、你的思想,其實這不是你的本來面目。

所以我們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找到生命的原始點,這是很關鍵的一個思想。而找得到找不到,也牽涉到你修行的成敗和速度的快慢,所以你要內觀。就是說,我們要勇敢地面對自己,就是你告訴你自己,你從什麼地方來?找到你的離相清淨心以後,就是當體即空,這個功課就及格了。

第二個,當體即假。清淨心,它不像虛空,是一個沒有作用的頑空,它是有作用的。它怎麼作用呢?它法爾具足十法界的染淨諸法。就是那個明瞭的心性當中,它本身“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你說,欸,為什麼具足?你不能問這個問題,你就相信就好。就是我一念清淨心,本來就具足!這個法爾就是說,它不是因緣生的,它本來就是這樣子,而且也沒有任何理由。你只能相信,在一念的清淨的明瞭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