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但以假名字,引導於眾生”。就是說,不管你願不願意,所有的法門,在一念心性的角度來看,都是假名假相,一個假相而已。你執著涅盤,其實涅盤是唯心所現的假相。所以他非回家不可了。
到了法華會上,開示悟入佛的知見,告訴他說,除了一心真如以外,其他都是唯心所現的假相,小乘的涅盤寂靜、大乘的功德莊嚴,都是唯心所現。就是說,你領的工資是這個家給你的,菩薩的珍寶也是家給你的,所以你非回家不可了。這個世界上只有一個家,你不能再活在唯心所現的假相。所以這個地方,用法空破我空以後,他才能夠迴歸到一心真如,是這個概念。
醜二、合付家財 分二:寅一、合付家財;寅二、合心歡喜
他開始肯定一心真如以後,那當然珍寶就不求自得了。正式的法華會上會三歸一以後就付給家財。
寅一、合付家財
如富長者 知子志劣
以方便力 柔伏其心
然後乃付 一切財物
佛亦如是 現希有事
知樂小者 以方便力
調伏其心 乃教大智
佛陀就像前面大富長者一樣,“知子志劣”,看到這個諸子長時間在輪迴受到痛苦以後,既愚痴又狹劣,所以他知道慢慢來,不著急。先用我空讓他安定下來,以方便力調柔其心,讓他先穩定,不要那麼躁動,然後才付給他一切財物。“佛亦如是,現希有事。”佛陀也是一樣,先為實施權。對於好樂二乘涅盤的人,“以方便力,調伏其心,乃教大智”。佛陀先用我空來破除生死輪迴,再用般若的法空破他的我空。他是兩個次第:先用我空給他安住,再用法空來破我空。所以這個方便力是很重要。
這個地方我們講一個事情來看。就是說,空性的涅盤跟真如本性的差別在哪裡?我們看禪宗一個公案就知道了。禪宗的公案,神秀大師的偈頌是“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六祖大師的偈頌是“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我們看這兩個偈頌。
“時時勤拂拭”,你才能夠“莫使惹塵埃”。神秀大師的思想是放在灰塵。諸位!我現在問你一個問題:有一個鏡子,上面有很多灰塵,當然有好的灰塵、不好的灰塵,你會把重點放在灰塵還是放到鏡子?這是關鍵了。就是你家裡面有個鏡子,你放在灰塵,那你一輩子只能夠去管灰塵了,你就看不到鏡子了。你注意灰塵,你就看不到鏡子了。
六祖大師的成功,就是他看到了鏡子。“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我舉一個例子。比方說我們今天,為什麼有為造作永遠不究竟?比方說我們年紀大了有病痛,有病痛當然你可以從因緣觀病痛,因為我業障重,所以我拜懺。這也不錯,你至少知道諸法因緣生。但是如果你知道萬法唯是一心就更好了。就是說,如果你從諸法因緣生看問題,你會落入得失的概念,因為,因果的思想雖然可以斷惡修善,但是因果思想會把我們帶入二分法,你就很在乎病痛。你今天把這個病痛懺悔懺好了,但是我們罪業是永遠懺不乾淨的,你過了幾年又生了一個病!今年可能是牙痛,明年變成胃痛,所以你就永遠被這個病痛折磨。就是說,你今天把東邊的灰塵擦乾淨了,明天西邊的灰塵出來了;你擦西邊灰塵,南邊的灰塵又出現了。所以你永遠活在擦灰塵。
六祖大師的意思就是說,“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我站在心性的角度,灰塵就是灰塵而已!他把人生當歷練,所以安住真如以後,對任何的因緣他是不迷不取不動,他是站在心性。站在心性,你所現的快樂也好,痛苦也好,什麼寂靜也好,什麼相狀也好,那都是如夢如幻的。
所以,這就說明一個人有沒有回家是很重要。窮子他為什麼一定要回家才能繼承財寶?就是,無論你怎麼打工,你打工一輩子你就是有所得,你就永遠是灰塵。所以諸位!《法華經》告訴我們一個觀念,雖然我們一開始初學要知道諸法因緣生,但是你讀《法華經》,你要知道萬法唯是一心,你試著從一念心性去看人生,這些都是唯心所現的。所以我們修行怎麼樣呢?就是實踐理想。不要去管這個心中的影像是好是壞,反正我們盡心盡力,但是把成敗得失可以放下。所以這個地方就是說,今天這個窮子能夠回家,就是他不再打工了,他回家住了,就是把這些得失的概念放下。就是不要重視灰塵,回到鏡子。
寅二、合心歡喜
我等今日 得未曾有
非先所望 而今自得
如彼窮子 得無量寶
“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