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第49集《妙法蓮華經》(6 / 6)

小說:妙法蓮華經 作者:妙音0

靠的是法力,靠的皈依法,靠法力,用四諦法門把我們帶出來。但是離開三界以後入實法,那就是靠心力了,一念清淨心。我們一念心力有兩個特點:第一個,清淨義;第二個,具足義。第一個就是清淨。

心性的清淨跟三乘的空性不一樣。心性的清淨是最為第一,“於諸世間,為無有上”。我們說明一下。

我們以前修空觀,那是對治,是沒辦法的。就是我們在因緣裡面自己捏造一個“我”出來,自己捏造一個我。本來我們的生命體是色、受、想、行、識五個東西,我們一定要把它當作六個東西,我們把它當作色、受、想、行、識、我。當然這個“我”有可能住在色法,對物質享受比較厲害的人看到什麼東西都跟“我”結合,他看到這個花,一定把“我”放到花裡面——我喜歡這個花!其實花就是花,跟你沒關係。感受強的人,所有的感受生起都會“我”連線。

也就是說,這個“我”是捏造出來的,是本來沒有的。佛陀為了破壞這個多餘的東西,也捏造一個東西,叫“我空”。佛陀安立一個法來破這個“我”,以幻化之法來破幻化的執取,所以佛陀講無常、無我。但是這兩個都不是本具,就是,凡是修來的東西到最後都要舍掉的。所以你看,成佛以後,到了彼岸,你不可能把這個船也拉到對岸去,所以修的法都是一個過程。但是真如本性的清淨可不是這樣,它是本來就清淨,它不是修來的。就是,儘管你整天打妄想,你打你的妄想,真如還是清淨,它不受染汙的。

所以這種清淨是最為第一的,它不受染汙,它是眾生本具的。“佛所悅可”,這是佛陀所讚歎的、所認可的微妙法門,因此一切眾生也應該隨順佛陀,來對這個清淨心稱讚、供養、禮拜,包括隨順。

這是一佛乘妙法的第一個特點,離相清淨。

第二個,本來具足。此一妙法具足無量億千的種種的解脫力,解脫的功德力,禪定跟智慧力,及佛陀其餘的法門,包括無量百千陀羅尼門。心性不但清淨,它還具足,具足無量的功德妙用。

所以這個法門的微妙就是,它能夠離一切相,又能夠即一切法。這是講到會歸到真實的時候,兩大特點。

我們看第三段。

得如是乘 令諸子等

日夜劫數 常得遊戲

與諸菩薩 及聲聞眾

乘此寶乘 直至道場

以是因緣 十方諦求

更無餘乘 除佛方便

“得如是乘”,我們能夠成就這個一念心性的一佛乘的妙法,就能夠怎麼樣?“日夜劫數,常得遊戲。”在成佛之前,雖然還沒有成佛,我們就能夠在各式各樣的生死業緣當中成就種種的功德莊嚴。前面的遊戲是顛倒妄想,這裡的遊戲是乘性而起的,是真如本性所生起的,就是作夢幻的佛事,坐水月道場。它是借事修心,“與諸菩薩,及聲聞眾,乘此寶乘”,直至成佛的道場。所以,“以是因緣,十方諦求,更無餘乘,除佛方便”。

諸位!整個修行,為什麼更無餘乘呢?雖然我們現在面對一個五濁惡世,暫時沒有學《法華經》,沒有啟動真如本性;我們可能就是修四諦法門,知苦、斷集、慕滅、修道,完全靠法力來攝受,其實這個時候真如在不在?它還是在。你為什麼能夠知苦?知苦者誰?還是那一念心性!我們現在叫日用而不知。

為什麼說,從你開始修行到成佛都沒有離開一念心性,都沒有離開一佛乘?只是佛陀剛開始他不講,因為真如的操作很難,相對比較難,他後面會說,要麼不信,要麼毀謗,所以佛陀必須先用法力來攝受。其實,所有的法的修學都不離開一念心性,所以更無餘乘。其實,其他的三乘都是方便,會歸起來就是一佛乘,一心真如。

好,我們先休息十分鐘,再來做一個總結。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章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