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大家開啟講義第一百一十六面。
我們前面說過,窮子的流浪,是因為他舍離了三寶,慢慢流轉以後,善根退轉了,但是他的出離心沒退,這是他唯一得到救拔的地方。我們說過,一個人要得到佛陀的救拔,基本的就是出離心。就是,你不能解決痛苦,但至少你要知道這個是痛苦。就是“知苦”,這是基本,這是佛陀度化你的底限。你連人生是痛苦的都不知道,那你這個人就沒法度化了,沒辦法度化了。因為你所有的修行的激發點、出離心都來自於知苦,其他都可以慢慢來。
這個窮子雖然智慧退失了、菩提心退失了,但是他對痛苦的覺察這一塊是在的,所以佛陀和他相遇以後,就展開了善根修補的工作。只要你知道這個人生是痛苦的,有出離心,那所有的都可以想辦法了。所以佛陀就利用他要厭離痛苦的心態,帶他到二乘的四諦法門;四諦法門以後,佛陀為了能夠更親近這個窮子,就脫下了富貴的衣服,穿上汙穢的衣裳,那麼跟他怎麼樣呢?同事攝。
但是,你不是隻用色身來攝受他,你還得要佛法來開導他。我們看佛陀在他工作的時候做了哪些開導。看經文。
語諸作人,汝等勤作,勿得懈息,以方便故,得近其子。後復告言:咄!男子,汝常此作,勿復餘去,當加汝價。諸有所須,盆器米麵鹽醋之屬,莫自疑難,亦有老弊使人須者相給,好自安意。我如汝父,勿復憂慮。所以者何?我年老大,而汝少壯,汝常作時,無有欺怠、瞋恨、怨言,都不見汝有此諸惡,如餘作人;自今已後,如所生子。實時長者更與作字,名之為兒。
這段是佛陀對於這個窮子的一段開示。這段開示等於是開示了三十七道品。蕅益大師把它分成七科,叫做七科道品。
首先我們看第一科,“語諸作人”。
佛陀就開導掃廁所的這個窮子。他開導什麼呢?開導四念處法。這個四念處法是一個正修,它觀察的物件有四個:身、受、心、法。身、受是一組,心、法是一組。
我們對於色身跟感受產生貪愛的煩惱,所以佛陀用不淨跟苦來對治。比方說,我們為什麼會貪愛呢?要麼就來自於物質世界,就是身,你可能吃了美好的食物,或者是享受什麼樣的遊戲,這個貪愛是由色身產生的;或者是來自於感受,一種心靈的感受。不管是來自於物質還是來自於精神,這種快樂,佛陀要我們觀察不淨跟苦來面對。
其實,在四念處操作的時候有別相念、總相念,但真正操作起來是互相作用。比方說對治愛取,我們淨土宗也是要對治的,因為你厭離娑婆,第一個對治的就是愛取。對治愛取有兩個:一個是不淨,一個是苦諦。不淨就是說,雖然這個物質世界、精神世界會給你快樂的感受,但是你要想一件事情,這個快樂是有過失的、不淨的。就是它這個美好的蛋糕的背後是有毒藥,“初雖美味,終成大患”。什麼樣的過失呢?它裡面有煩惱業力。你享受這個快樂,你就要付出老病死的折磨的代價。“以有煩惱故,有諸罪業故,有老病死故”,所以“非實安樂住”。所以,遇到三界的快樂,你要做如是思惟:這個快樂只是一時的,但是你要付出以後長遠的痛苦。所以用這種苦諦跟不淨的思惟來調伏你的愛煩惱,這是第一個。調伏愛煩惱,意思就是建立出離心。
有出離心當然不夠。第二個,“觀身受心法”這個“心”。什麼叫心呢?就是“我”的自體。我們凡夫去掌控人生,就來自於內心,那個內心捏造一個“我”,能夠常、一、主宰的我。這個“法”就是“我所”,由我所掌控的人、事、地、物都叫法,我所。這個對治法就是無常、無我。
當然有兩個選擇。你可以先從“我所”控制。比方說,我們有些人喜歡去掌控子女。這個子女好,你就高興;子女要是不聽話,你就痛苦。這種主宰性來自於外境,你就觀察無常、無我,這些都是生滅變異、虛偽無主的,這人生是不能掌控的。人生在世那叫做業力的釋放,完全都是業力在釋放。業力會好,它就會好;業力會不好,它就不好。眾生各有各的業力,不是我們說了算。所以,你可以從“法”上來對治主宰。或者,你可以直接觀你的內心。你的內心,這個“我”是不可得,那你看我們的心剎那剎那生滅,沒有一個常、一、主宰的我。所以,用無常、無我來破除我跟我所,這個就是空正見。
所以,整個聲聞法,就是一個出離心、一個空正見。就是透過四念處,身、受、心、法。就是出離心,放棄主宰,就這兩件事情。那麼這樣子生死業力就慢慢慢慢地沉澱、淡薄乃至於斷除。這第一個,“語諸作人”,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