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講到生命的增上,包括業力的消除,包括煩惱的調伏。那麼有些人在修學當中很明顯,有些人不明顯,原因出在哪裡?這一題我們也是要看附表第十七,就是因緣觀。就是你在法的操作上,如果站在業果的角度來改變業力,你強迫自己要去做多少慈善事業,用這種善業的力量來滅罪,你這樣子效果就有限,因為你變成一種小草的限制。為什麼叫小草?就是成長慢。你看那個草,長了一輩子,就是草!你看那棵樹,幾年不見,它這枝葉花果比房子都大。
所以,〈藥草喻品〉就告訴我們法法之間的互含互攝。比方說我們要改變業力,其實你要先改變你的思想。就是,業力跟心識,你要透過心識來改變業力。我舉個例子,比方說你拜懺。拜懺你就是去拜懺,但是你沒有透過你這種發菩提心,效果就有限。就是說,我發了菩提心再來拜懺,我從今以後,我發願,我要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你把你的心態的水平拉高以後再去拜懺,那就不一樣了。所以,當你的心理素質落入狹隘的時候,你那個業力的轉動力量就薄弱了。
再舉一個例子。你要改變心態,你說我有一種不好的心態,你站在心態的角度來改變心態,你也使不上力。所以當你要改變心態的時候,要仰仗後面的心性,你本來就沒有這個心態!所以後後能夠幫助前前。
所以〈藥草喻品〉就是說,當我們掌握大地的時候,法法之間可以互含互攝。如果你對法的瞭解非常狹隘,你只知道業果,那你用善業來改變惡業,這兩個是對立的,那就很麻煩了。所以就是說,當我們改變業力,用我們的思想;當我們改變思想,用我們的心性。就這樣子。修行是一層一層的由淺到深,你要站在高點來調伏低點,用更高的制高點來面對下面。用思想來改變業力,用心性來改變思想,你進步就快了,就這麼一個情況。就看你法法之間能不能融通。
那你如果完全站在業力的角度,那就“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當然效果就慢了,因為這個業你造了無量劫,你的思想的形成也是無量劫。如果你不用方便方法,不用方便力,你今天形成一個這麼不好的思想,它也不是一天兩天的,那你要恢復,你站在思想的角度來改變思想,那你以前形成的思想是一萬劫,那你現在也要花一萬劫!很簡單嘛,如果你不走捷徑的話。
但是,你迴歸心性以後——我本來就沒有這個思想。你從根本上否定它,再去調伏它就更快了。你要用超越的方式來面對它,不能跟它站在平等的位置,在平等的位置你就很吃虧。站在平等的位置,生命很難改變,因為你經歷過無量的生命才形成現在的你,如果站在平等的角度跟它面對,那你要花相同的時間來處理生死的問題,你怎麼處理呢?所以你一定要善用捷徑。看看大家有沒有問題?用後後來調伏前前。
【學員提問】師父慈悲!師父剛剛在〈藥草喻品〉的第一題中提到說,我們在修六度的時候,在那個當下其實是內燻真如的,同時就已經在激盪我們的心性;那師父又講到說,但是這個時候就關係到個人在理觀的深淺,這會影響他進步的快慢。在這一塊理觀的內容,不知道師父可不可以再跟我們說明更清楚?譬如說,在佈施的時候,如果說是師父,師父是如何在內心起觀,然後讓自己的激盪心性的那部分更深?這部分是弟子很想要再多加了解的。謝謝師父!
【師父答疑】好,請坐。其實理觀這一塊,我們本來在最後一題會說明。理觀有兩塊:一個是清淨,一個是具足。對不對?一個空如來藏,一個不空如來藏。原則上是這樣子,當我們要調伏煩惱、要破惡,我們要善用“清淨”這一塊;當我們要生善,比方說要創造佈施的功德,要往生淨土,你要善用“本具”。就是你要告訴自己:我本來就有佈施的功德。所以不管佈施多少,這不是重點,重點是我要透過佈施來啟動我內心的佈施的十法界十如是。就是說,當我們要生善的時候,你要觀照“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就是說,我佈施,我做義工,可能你們不滿意,但跟我沒關係,因為我做義工的目的是要啟動我自性的功德。所以你不容易受到傷害,是吧?我們這菩薩很脆弱,菩提心很容易被打敗的。但是你今天如果說是法法消歸心性,你今天知道,往生,極樂世界存在你的心中,所以你就沒有這種距離感的障礙,管你十萬億佛土、二十萬億佛土,就在我一念之間。我只要把佛號念好,我用我的佛號的力量來熏習我內心本具的極樂世界,所以往生是我心中的事情。所以,法法消歸心性的時候會讓你更堅固。當然,它的操作有清淨義跟具足義,這一點我們最後一題會把它當專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