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第34集《妙法蓮華經》(1 / 7)

小說:妙法蓮華經 作者:妙音0

請大家開啟講義第七十三面,我們看辛五的“領解信受”。

《法華經》講到,我們修學有兩個重要的階段:一個是解脫道的修學,一個是菩提道的修學。這兩個道路的修學的操作是不太一樣的。解脫道叫做“為實施權”,它是一個方便法門。方便法門的重點在於契機。修行不容易,我們這個三界火宅是一個惡性迴圈,內火引生外火,外火又刺激內火,它是輾轉相續。所以,我們修行第一件事,先找到一個突破口,就是先找到你相應的法門。

比方說,你看我們佛教界很多元化。有些人一初學,他很自然地,親近的道場就是做慈善事業的,很自然。這麼多道場,他跑來跑去,會固定在一個地方待下去,做慈善事業的道場;有些人他跑來跑去,是在一個持戒的道場安定下來;有些人會在修止觀的道場安定下來。

然後就開始做比較了:欸,你看我,持戒度是第二度,你佈施度是第一度,我比你高;我修止觀的又比你高。完全沒有意義!因為這個只是你過去的諸法因緣生。

重點不是事修。諸位!佛教不在事修論高下,《金剛經》說的,“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根本沒有高下,關鍵是你用什麼心態來操作這個法,這個能唸的心!你的操作永遠只是善惡的業果。你看有些人,他做什麼事都是想到為了來生的快樂。你為了來生的快樂,你做什麼天大的事情,就是人天果報,因為你完全沒有出世的善根,你沒有無常、無我的智慧,你沒有菩提心的智慧。就是你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積集資糧,為了你來生的快樂而做的。

所以,《法華經》的意思就是說,“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跟你操作的工具沒有關係,跟你的心態有關係。因為你遇到的第一個法門,它的意義只有一個,就表示你過去生跟它有緣,這個法門跟你熟悉。剛開始,的確是契機比契理重要。佛陀說的嘛。

舍利弗尊者他本來就應該先入聲聞道,再入菩提道。佛陀就是這樣規劃的。要不然呢?因為你過去生的大乘善根已經退失了!舍利弗尊者,如果按他說的,他一開始就修大乘佛法,對他反而不好。所以他自己想錯了,其實他的根機本來就應該是先學小乘,然後再遇到佛陀,“回小向大”。

就是說,修行不要馬上求圓滿,先找到一個突破口,就是先找一個契機的法門。你喜歡拜佛就拜佛,你喜歡打坐就打坐,先讓自己上路。最後內觀,這是根本,會歸到一佛乘。這個動作沒有做,那你有為的事相就沒有高下之分了。

所以,佛陀的意思,解脫道重點在契機,菩提道重點在契理。你是不是能夠觀到你的真實的相狀?因為這一些方便,你不能夠說我的方便比你的方便高。方便就是方便,它就是一個過渡,它只是幫助你解脫的一個過渡。你覺得這樣子修行對你相應,你就走你的路。這個叫做“方便有多門”。但是記住,下面這句話很重要,“歸元無二路”,你要知道歸元。你要不知道內觀,你就一輩子活在方便,那你這一生的修行檔次就不高了,因為你只知權不知實。所以重點在於“權實不二”,是這個概念。

辛五、領解信受

舍利弗尊者本來是認為三乘法門各走其道,彼此不能相通,所以自己選擇的聲聞道就覺得非常的吃虧,“失於如來無量知見”。結果沒想到佛陀說,你什麼都沒有失掉。我們看經文。

今日乃知真是佛子,從佛口生,從法化生,得佛法分。

舍利弗尊者一路走來,他從非常感傷,到法華會上開示悟入佛的知見,他知道其實他修的四諦法沒錯,他只要做一個動作,就是內觀。只要“觀照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產生信解,就會馬上從阿羅漢變成大乘的菩薩。

什麼叫大乘菩薩呢?這以下講出了四個重點:

首先,“真是佛子”。其實阿羅漢,以蕅益大師的標準,他沒有資格叫“真”。他是佛的弟子,沒有錯,但不能講真,因為他只知權不知實,所以他是佛陀的弟子,但是他不能叫“真是佛子”。你一定要開示悟入佛的知見,你能夠傳承佛陀的家業,才可以叫做真是佛子。第一個“真是佛子”,這是總標。

“真是佛子”有三個條件:

第一個,“從佛口生”。你必須要聽聞《法華經》,產生信解。佛法的修學不是說,你今天找一塊山,蓋一個茅蓬,然後住在裡面,別人幫你送飯吃,你雙腿一盤、眼睛一閉就可以修學。沒那麼簡單!“欲知山上路,須問過來人。”佛法需要有傳承的,不是你自己去摸索。你這個摸索叫外道。外道就是在禪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