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臺上的那方硯臺露出不可思議地表情。
眾所周知的蘇軾雖然不像米芾那樣好石如命,但也甚愛硯臺,曾經收集過許多名硯,為後世皇室收藏,如今只傳承下來兩方石硯,分別是儲存在臺北故宮博物院的從星硯和收藏在中國博物館的百一硯,從沒有第三方硯臺傳承下來。
“什麼蘇軾,蘇軾是誰。”有人立刻懵懂地問道。
“笨蛋,蘇軾就是蘇東坡,你昨天還吃東坡肉來著。”身邊的同伴立刻以一副鄙夷的神色看著他,不自覺得和他拉開了距離。
“趙老師,你說這是蘇軾的硯臺,不對吧。”馬天佐雖然是一個公子哥,但財大氣粗的他平時沒少收集一些古玩,養著許多的專家,對於古玩上的知識並不是一無所知。
這方硯臺是平平無奇的長方形,沒有過多的斧鑿痕跡,只是邊緣地帶被人磨成了硯盤,作為研墨之用,周身斑斑點點的石眼,彷彿蒼穹中閃爍的繁星,與古代的相師的星雲圖相近,通體是魚腦凍與蕉葉白兩種相互交纏,在邊緣處卻刻著一行題詩——人生若只如初見。
“馬公子認為這是贗品嗎?”趙老師反問道,用手輕輕地推了推眼鏡,一身的儒雅之氣若隱若現。
“難道不是嗎,這句詩是納蘭性德寫的吧。”馬天佐指著邊緣處的題詩自信滿滿地說道,彷彿自己已經找到鐵證。
納蘭性德,字容若,原名成德,滿族正黃旗人,號楞伽山人,家世顯赫,清康熙大學士納蘭明珠之子。清初著名的詞人,生性淡泊,有浮雲之志,深受康熙皇帝的器重,而石硯上的的題詩正是他悼念亡妻寫下的《木蘭花令》中的詩句。
“不過是一首題詩而已,有什麼大驚小怪的,難道不能後加上嗎。”趙老師搖著頭,並不同意馬天佐的說法。
“可是···”馬天佐皺著眉頭,有些遲疑不知道怎麼反駁趙老師。
在他的印象中,古代的文人墨客甚愛古硯,如果得到一方必定視如珍寶,不允許有一絲一毫的損壞,哪還會在上面題詩。只是趙老師說得也有一定的道理,誰又規定後世人不能在古硯上題詩。
“馬公子,我說的可是有一定根據的,這方硯臺可是在明朝的內府檔案上有記載的,傳承有序的東西,曾經是康熙皇帝賜給納蘭性德的,只是在他去世的時候又收回去了,睹物思情。只是在八國聯軍進了京城,在戰亂中從清宮內藏中遺失,沒想到經歷上百年的風雨,今天在這裡現世了。”趙老師感慨的回憶道。
“不對吧,在皇家御賜之物上題詩乃是大不敬之罪,弄不好要株連九族的,納蘭性德不怕嗎?”馬天佐提出了自己的疑問。
“呵呵,當時納蘭性德在石硯上題詩,還曾受到康熙皇帝的表彰,說納蘭性德乃是重情之人,悲詞雙璧不若於此。”趙老師解釋道。“只是事情很隱秘,知道的人很少,而我的祖父就是知情人之一。”
“悲詞雙璧?”馬天佐立刻循著石硯的邊邊沿沿尋找起來,似乎想發現另一句題詩。
“馬公子你不必找了,雖然題詩在石硯之上,但不顯於形,你怎麼會看到呢,如果在上面倒上一杯清水你就會看到一幅圖畫,在圖畫之上便是蘇軾的題詩。
“真的嗎?”馬天佐精神一振,抬頭正發現劉勝和蘇樂在旁邊正聽著他們的點評,有些尷尬地臉色一紅。“這···”
“呵呵,麻煩馬公子找一杯清水吧,我對這裡可不熟悉,這方硯臺沒想到還有還能浮現圖畫,我也想見識見識。”劉勝看著馬天佐的窘態,立刻出言解圍道。
“謝謝。”馬天佐感激地看了劉勝一眼,立刻吩咐服務生取一杯清水來。
時間不大服務員就端著從玉泉山新取的清水回來了,劉勝接過清水,緩緩地注入石硯潤澤的硯盤之上,隨著清水的增多,淺淺的硯盤開始溢位水來,逐漸地浸潤著整個石硯的表面,一幅繪畫版的《天淨沙·秋思》逐漸清晰起來,枯藤、老樹、黃昏中的寒鴉,騎著一匹瘦馬的詩人,憔悴躊躇的面容,手裡高揚著一壺濁酒,凝望故鄉,畫風酣暢淋漓,自由豪放,不拘泥形式,將蘇軾的畫風極其吻合,上面更有‘十年生死兩茫茫’的詩句,‘子瞻’‘東坡’的字樣。
“這這是蘇東坡的作品,他居然在石上作畫?”馬天佐怪叫起來,接觸久了古玩自然知道蘇軾的作品的珍貴,他的學生黃庭堅的作品都能過億,更何況創作出這麼一幅石中隱畫,其價值可想而知。
“歷史上記載果然是真的,祖父啊,你果然沒有騙我。”趙老師喃喃自語,一行熱淚不覺得從兩腮上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