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祈玉姐妹而言她們不是厭倦姥姥,而是她們姐妹彼此相依為命慣了。即便是爸媽在的時候,她們也經常維持著留守生活的習慣。因為她們知道短暫的相聚終有離別,與其等失去後再去習慣不如一直維持著留守生活的常態。爸媽在身邊固然很好,但她們又能陪伴幾時。對湘敏而言她認識的祈玉姐妹不過是那個帶著機械式的祈玉姐妹,所以湘敏能看到的只是表象。但再這樣表象下面,總有它最真實的一面。而真實的東西,往往是最殘酷的最冷血的。祈衡夫婦一走,祈玉姐妹就收起了那張善待的面具。因為她們渴望的真是爸媽的溺愛與缺失的陪伴,然而這一切對祈玉姐妹而言確實最渴望得到的。
祈萱闖禍、祈玉遇險,看似無意發生。然而對她們姐妹來說或許是最希望發生的,雖然最後祈萱道歉最後很不開心,但這一些經歷與感受卻是她從中得到的快感與成就。起初祈玉也想過驚嚇,只是被祈萱捷足先登而已。反而祈玉遇險,似乎並沒有那麼的順利。祈玉起初讓祈萱逃跑最初的想法只是希望祈萱能轉身找回爸媽,那樣至少祈玉能多分擔一些祈衡夫婦的關心與關注。哪怕只是幾個小時,她也很滿足。其次作為姐姐理應照顧妹妹,畢竟她們彼此就是自己的影子。她們雖然偶有分歧但不會導致姐妹失和,因為她們彼此都離不開對方。與相伴相比她們更需要的是彼此的關心與照顧來彌補缺失父母的愛,祈萱任性祈玉多半包容。在祈萱的心裡,祈玉似乎多了一個身份,那就是爸媽的溺愛與包容。在他們相依為命的十一年裡,祈玉日漸成熟,祈萱依舊是任性的小孩。她們彼此胡鬧,她們知道對方會為自己求情或者包容。這種特殊的相處辦法雖然並非正常,但是卻是她們最想要的。或許正常的思維不是這樣,但對於她們而言這就是對的。因為小時候她們還能跟爺爺奶奶說說心裡話,而日漸長大的她們會逐漸隱藏自己的想法。與理解相比,她們更需要的是感同身受,能支援與理解她們的想法與立場觀點。
祈玉姐妹做好了晚飯,便將飯菜都端了出去。敏母的還沉浸在內疚與自責中,因為她感覺自己並不很理解祈玉姐妹。
祈老夫婦很自然的吃著飯菜,在他們臉上看不出半點憂傷或自責。因為他們清楚祈玉姐妹能自己治癒離別的創傷,不論任何辦法他們都不會干預。畢竟祈玉姐妹與祈老夫婦的交流不超過十句,他們逐漸也不再強求祈玉姐妹能與自己談心了。因為談了也是枉然,自己不可能改變什麼。敏母需要的只是適應,適應祈玉姐妹的冷漠,適應祈玉姐妹的生活規律。但她或許真想走進祈玉姐妹的內心世界,但最後她會發現自己終將是徒勞。
敏母吃飯時還在思索,只是所有的思索都是徒勞。
祈玉祈萱,你們在嗎?
門口突然傳來聲音,只有敏母似乎被嚇到似的把筷子掉了。
在的,進來吧!
我不能進去,你們誰出來一下。
怎麼了,姥姥。
沒事,沒抓住。
祈老爺子剛要起身,被祈萱按住。
爺爺,我去吧。你們繼續吃飯吧!
祈萱跑到門口,笑呵呵的開啟了院門。
哦,張叔叔。你怎麼不進來呀!
你爺爺奶奶不在嗎?
在呀!吃飯呢,要不您也進來吃點。
不了,我是來送車的。你爸媽買的三輪車。
哦,我知道了。
姥姥,你買的車到了。
祈老爺子在想是什麼車,於是在好奇心的驅使下便一同與敏母來到門口。
喲,張鑫呀。快進去吃飯!
不了叔,我帶孝在身不能隨便進別人家的門。
唉,也行。
叔,您看這車放那裡。
這車也不會開呀!這能推動不?
可以,我教你們。
張鑫教著祈老爺子與敏母,可能記憶下降。所以花了些時間,在張鑫的幫助下終於把車放在雨淋不到的地方。只能先暫時這樣,剩下的明天再弄了。雖然車裡有說明書,但對祈老爺子與敏母而言無疑是天書。
張鑫看著他們停好後便轉身離開,因為自己有孝不能長待。
祈老爺子與敏母再度回來吃飯,此時飯菜已冷。祈玉姐妹則已經回房看書寫字了。
敏母等著祈老爺子吃完,便收拾桌椅洗碗刷鍋了。
祈玉姐妹看著也沒有幫忙,因為她們有很多事要做。敏母沒有打擾祈玉姐妹,洗好之後便轉身離開。祈老夫婦下午換了新被褥,讓敏母到祈衡夫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