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字句之間:3(1 / 2)

小說:昨日年少 作者:安城歌

然而賀炎卻不是很認可“進化論”這個觀點的。

倘若這個觀點是正確的,那為何人類要把自己的老祖宗圈養起來,放在動物園裡供遊客觀賞?是為了給自己的老祖宗更好的生存環境嗎?

如今人類也已經進化到如此地步了,為何還有“未曾進化”過的“生物”出現?大自然的淘汰規律也該把落後於自然的生物淘汰不是嗎?

已經進化到如此地步的人類,和“未曾進化”的“老祖宗”們共同生存在同一個自然空間中,是否可以記錄下現在“老祖宗”的形態模樣,保留下來,讓“老祖宗”透過繁殖生存下去,等若干年後再次記錄“老祖宗”的形態模樣。

相信人類倘若有點自知之明,不會過度消耗自然資源,地球再轉個700萬年而人類依舊能生存下去以此來證明“進化論”也不是什麼難事吧!

用如此粗笨的方法來證明“進化論”,似乎並無不妥。

然而除了證明“進化論”的真實性,還得知道一個“起源論”,大猩猩又是怎麼來的?

這便是賀炎大膽也無法無天的“理論”了——物種是由以碳元素為主要有機物質基礎的混合物“融合”而來的。

最初的碳基生物並沒有準確的形態,而自身元素也比較單一和匱乏,在自然環境的作用下,單個“基礎的碳基生物”所擁有的元素急劇消耗,直至消亡,為了“生存”下去,多個“基礎的碳基生物”相互“融合”自身物質,並藉以其他物質來構成“混合碳基生物”。

但是組合的“混合碳基生物”的元素依舊在消耗,元素成分的作用和自然環境的變化之下,“混合碳基生物”開始自主生成一種類似於“面板”的表層物質,以此來保護自身的元素不至於流失。

後來,迫於環境的變化,“混合碳基生物”生成了自主的簡單的神經系統,為了在大自然優勝劣汰的程序中生存下來,“混合碳基生物”的“第二形態”,“基礎的碳基生物形態”開始出現。

就是人們所發現的“恐龍”。

相較於“混合碳基生物”而言,“基礎的碳基生物形態”生長出了骨骼,擁有了獨立的行走能力,而同樣為了生存,“基礎的碳基生物”沒辦法透過生成的面板表層融合進入“基礎的碳基生物形態”中,而組成了“基礎的碳基生物形態”的元素依舊在消耗,便只能長出了用來補充維持“形態”即生命元素的口器。

但是巨大的體型所需要消耗的元素也同樣巨大,因為骨骼和“面板”形成所需要的元素極為龐大,即便生長出了口器,僅憑吃食動植物也依舊無法達到維持自身“基礎的碳基生物”元素的條件,物種之間的競爭彼此吞食便拉開了序幕。

在“基礎的碳基生物形態”巨大的消耗之下,很快用來補充元素的動植物便供不應求,沒有節制的相互殘殺也使得“基礎的碳基生物形態”數量銳減,在生存意識的激發下,“基礎的碳基生物形態”生長出了用來“繁衍”“後代”的生殖系統,但是在環境問題的影響下,直接的生產導致“後代”的存活率並不高,“卵生”形態便代替了先前的直接生產。

但是“後代”的繁衍並沒有改善物種之間的危機,元素的消耗反倒因數量開始“回暖”的“基礎的碳基生物形態”而愈加強烈,物種之間的競爭也演變到了無休止的地步,最終導致了恐龍的滅絕。

被掩埋在大地之下的恐龍,自身的“基本的碳基生物形態”因元素的持續消耗而無法得到補充,無法維持自身形態,元素便開始分解,而因為融合過“基礎的碳基生物形態”,自身的元素結構發生改變,無法在短時間內再次“融合”,近乎滅絕的自然系統開始進入“冰河時期”。

而那些沒有組成“基礎的碳基生物形態”的“基礎的碳基生物”,在經歷“冰河時期”時,便相互“融合”成了另一種形態——寄生類生物形態,同樣為了生存,它們長出的口器無法在“冰河時期”獲取自身所需要的元素,便捨棄了口器,用更多的元素來“形成”“面板”,並使其結構穩定,能在溫度極低的冰川下減緩“面板”的消逝。

“冰河時期”之後,被冰凍的“基本的碳基生物”元素復甦,再次相互“融合”。

而有了“恐龍”的前車之鑑,新的“混合碳基生物”便不再追求體型的巨大,小型的“新型碳基生物形態”便逐漸出現,例如雞豬羊牛熊虎狼等所謂的“低等動物”。

在長時間的物種競爭下,更多的問題暴露出來,先前代替了直接生產的“卵生”方式再次出現問題,面對自然災害和其它物種入侵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