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高興堅定地回答:“雖然沙州落入吐蕃之手,但它永遠是大唐的土地。作為大唐子民,我一刻也不敢懈怠。”
“李公子真是忠肝義膽,朕深感佩服。”皇上由衷地稱讚道。
李高興感到一陣羞愧。
“我有一個提議想和李公子探討。”陳公子開口道。
“陛下請說。”李高興恭敬地回應。
“大衍朝正需要人才,我想邀請李公子留在高昌擔任要職。不知李公子意下如何?”這番話讓在場的張福也吃了一驚。如果李高興能留在大衍朝,這對父親張謙逸來說無疑是一顆定心丸。然而,大家都不知道李高興的真實想法,大衍朝內一片寂靜,皇上的目光緊緊鎖定了李高興的臉,期待著他的反應。
李高興心中五味雜陳,他不願為官留在此處,卻又不想直接拒絕皇上的好意。經過一番思考後,他決定用一種既尊重又婉轉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立場,於是抱拳說道:
“陛下,我承蒙家父教導,希望有朝一日能報效家族。父親年事已高,而我遠赴大衍朝經商,正是為了完成家族交給我的任務,不敢有絲毫鬆懈,請陛下諒解。”
“義潮的人品讓我敬佩,如此一來,我們大衍朝將錯失一位難得的人才。”皇上嘆息道。
“沒想到陛下對我如此看重,今日拒絕陛下,我心裡實在不忍。”
皇上長嘆一聲,他已經把李高興視為忠孝兩全的人選,失去這樣的人才是大衍朝的重大損失。思索片刻後,他再次開口:“我欣賞李公子的才能,若你不介意,我想以中原的方式為你舉行一個特別的儀式。”
“陛下打算舉行什麼儀式呢?”
“中原重視禮儀,志同道合者常結拜為兄弟。我今天大膽提議,願與義潮結為生死之交!”
聽到這裡,李高興不由自主地站了起來,行禮道:“陛下不可,我年輕無為,怎敢與陛下平起平坐,父親知道了,我恐怕承受不起。”
“哈哈,不必顧慮太多,中原有忘年之交的說法,即使年齡有差距,也能結拜。更何況我們大衍朝與沙州張家關係密切,相信張公也不會反對。”
“這...”李高興一時語塞。
李高興從小就是一個大方隨和的人,喜歡廣交朋友。然而,面對比自己年長許多的陳仲勝時,他卻感到十分不自在,難以找到話題。管家張福心中暗喜,若李公子能與大衍朝的領袖結為兄弟,沙州張家的地位無疑將更上一層。
作為陳仲勝的兒子,句錄莫賀對李高興自然心存感激,但一想到父親與李高興結拜後可能會對自己的權力構成影響,心裡便充滿了抗拒。
大衍朝內的氣氛變得有些緊張,張福只好出面打圓場,帶著笑容說:
“陛下,老奴斗膽說一句,怕是您會覺得我家李公子太過年輕。”
“張管家此言差矣,朕看中的是李公子的才華橫溢,能夠成為他的兄弟,朕高興還來不及呢!”
“那我們李公子就高攀了!”張福回答。
這幾句對話實際上已經讓李高興無法再拒絕。皇上注意到李高興表情的變化,抓住機會繼續說道:
“我們大衍朝人視大唐為榜樣,願與之共進退。不知李公子意下如何?”
“陛下如此誠懇,我若再推辭,倒顯得不夠磊落了。”
“哈哈,李公子真是豪爽,朕太高興了。句錄莫賀,快去準備結拜儀式!”
儘管句錄莫賀內心不願意,但在父親的命令下,只能遵命行事。很快,結拜所需的一切都被搬到了大衍朝內。
按照當時的習俗,結拜是一項莊重的儀式,包括選擇吉利的日子、在合適的地方掛起神像、擺設祭品等步驟。大衍朝人深受唐朝文化的影響,對此類儀式也相當瞭解。為了顯示此次結拜的重要性,皇上邀請張福主持整個過程,並在偏殿上方懸掛了一幅關公的畫像。
張福端著一碗酒,李高興和皇上各自刺破左手中指,鮮血滴入碗中,同時加入雞血。張福灑三滴血酒於地上,皇上先喝一口,然後傳給李高興,他也飲了一口,最後把碗放在關公像前。二人交換了提前寫好的金蘭譜,完成了這次簡化版的結拜禮。
一切完畢後,張福滿面春風地鞠躬行禮,表示祝賀。
“恭喜陛下,恭喜李公子!”眾人齊聲祝賀。
皇上大笑著回應:“哈哈哈...二弟,從今以後,我們就像親兄弟一樣,我真是感到無比的榮幸!”
李高興恭敬地行禮:“大哥在上,請受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