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上談兵(拼音:zhi
shang
tan
bing)這一成語源自一段扣人心絃的歷史故事,而相關典故最初記載於著名的史學巨著《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之中。
話說戰國時期,趙國名將趙奢之子趙括自幼飽讀兵書,對兵法瞭如指掌,與人談論軍事戰略時口若懸河,滔滔不絕。眾人皆驚歎他的才華與見識,認為他日後必成一代名將。然而,當真正面臨戰場實戰時,情況卻急轉直下。
長平之戰爆發,秦軍來勢洶洶,趙國臨危受命派趙括為主將抵禦秦軍。趙括雖然熟知兵法中的各種策略和戰術,但由於缺乏實際作戰經驗,他只是一味地按照書本上的條條框框排兵佈陣,完全不懂得根據戰場上瞬息萬變的局勢靈活應變。結果,趙軍大敗,四十萬士卒被坑殺,趙國從此一蹶不振。
此後,人們便用“紙上談兵”這個成語來形容那些只會空談理論知識,卻無法將其有效應用到實踐當中,從而難以解決實際問題的人。它就像一面鏡子,警示著世人不要只滿足於空洞的言辭和虛幻的想象,而是要注重實踐、積累經驗,才能真正掌握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取得成功。
在具體使用場景中,“紙上談兵”常作為謂語出現,例如:“他總是紙上談兵,從不付諸行動。”
有時也可用作賓語或定語,比如:“這種紙上談兵的做法根本行不通。”或者“那個喜歡紙上談兵的傢伙又開始高談闊論了。”
該成語具有明顯的貶義色彩,與諸如“坐而論道”“誇誇其談”“言之無物”等詞語意思相近,都強調了空談的無益性。相反,與之意義相反的則有“言之有物”“身體力行”“腳踏實地”等表達,這些詞彙倡導的是透過切實的行動和努力去實現目標。
成語出處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注音字母
ㄓv
ㄕㄤˋ
ㄊㄢˊ
ㄅ1ㄥ
語法結構
偏正式
成文用法
作謂語、賓語、定語
成語故事之紙上談兵
成語故事知多點
成語“紙上談兵”的意思、出處、近義詞、反義詞、造句及應用
趙奢
趙奢(生卒年不詳),嬴姓趙氏,名奢,乃趙國之豪傑,戰國時代東方六國八名將之一,獲封馬服君。趙奢主要活躍於趙武靈王(前
324
年-前
299
年在位)至趙孝成王(前
265
年-前
245
年在位)時期。其早年擔任管理賦稅之官,政績斐然。惠文王十九年(前
280
年),趙奢獲任將軍,他親率大軍攻克齊國的麥丘(今山東商河縣西北),自此踏上早期的軍事征程。趙惠文王二十九年(前
270
年),秦軍重兵壓境,圍困閼與(今山西和順)。趙惠文王慧眼識珠,任命趙奢為將,率軍馳援閼與。趙奢領軍疾行,僅兩日一夜便抵達距閼與
50
裡處設下伏兵,如神兵天降,搶佔北山高地,出其不意,一舉擊潰秦軍,成功解閼與之圍。趙奢也因此戰功卓著,被封為馬服君。趙奢為將時,以奇謀妙計而聲名遠揚,與廉頗、藺相如同列。他提出“兩鼠鬥於穴中,將勇者勝”,此語猶如黃鐘大呂,振聾發聵,成為兵家至理名言。曹操曾對趙奢讚譽有加:“昔日趙奢、竇嬰為將,受賜千金,一朝散盡,故而能成就大功,流芳百世。吾讀其文,未嘗不傾心仰慕其為人也”,足見其對後世影響之深遠。
趙括
趙括(約公元前
260
年),乃嬴姓趙氏,名括。他生於戰國時期的趙國,乃是趙國名將馬服君趙奢之子。趙括雖對兵書爛熟於心,但卻猶如那溫室中的花朵,缺乏戰場經驗,不懂得如何靈活應變。
趙孝成王七年(公元前
260
年),長平之戰的烽火熊熊燃起。趙孝成王猶如那被勝利衝昏頭腦的賭徒,急於求勝,中了秦國那陰險狡詐的反間計,竟用趙括這紙上談兵之徒代替了身經百戰的老將廉頗。趙括如那初出茅廬的小牛犢,不知天高地厚,一改廉頗的防守策略,貿然進攻,在長平(今山西高平西北)如那脫韁野馬般主動全線出擊,向秦軍發起瞭如暴風驟雨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