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氣氛頓時一緊。趙軒穩步上前,神色從容,向主審官行禮拜見後,便靜靜站立一旁,等待問詢。
主審官目光審視,開口問道:“趙軒,你與涉案大臣平日可有往來?”趙軒微微皺眉,思索片刻後答道:“回大人,與部分大臣曾有過幾面之緣,但並無深交。”主審官緊接著追問:“那你可曾察覺他們有何異樣舉動或可疑之處?”趙軒搖頭,“並無,他們在朝堂之上與我接觸甚少,我也未曾留意到有何特別。”
此時,陪審官員中有人質疑:“你身處朝堂,怎會毫無察覺?”趙軒坦然回應:“大人明鑑,我平日專注於自身職責,對於他人私下之事確實關注不多。”主審官又問:“案發當日,你在何處?是否見到涉案大臣有何異常聚集或密談?”趙軒認真回憶,“當日我在書房處理政務,未曾見到大人所說之情形。”
,!
主審官審視著趙軒的表情,試圖從中找出破綻,然而趙軒始終神色鎮定,對答如流。主審官最後問道:“對於此次案件,你可有何見解或線索可提供?”趙軒沉思後道:“大人,我雖無確鑿線索,但我以為,當從他們日常所交之人、所辦之事仔細查探,或能找到更多關鍵證據。”主審官點頭,示意趙軒退下,隨後與陪審官員們低聲商議起來。
罪臣們見難以脫罪,其中一人突然惡狠狠地指向趙軒,高聲喊道:“趙軒,休要在此佯裝無辜!分明是你妄圖刺殺太子林恩燦和皇子林牧,犯下彌天大罪,如今想將罪責都推到我們身上,你以為你能逃得過殺頭之禍嗎?”
趙軒聞言,臉色驟變,急忙辯解道:“大人莫要血口噴人!我已將你們的陰謀和盤托出,何曾有刺殺之舉?分明是你們為求自保,惡意誣陷於我。”
主審官目光一凜,拍案呵斥罪臣:“住口!公堂之上,豈容你等隨意攀誣。你說趙軒刺殺太子與皇子,可有證據?”
罪臣們一時語塞,眼神閃爍,卻仍強詞奪理:“大人,雖暫無確鑿證據,但趙軒當時在比試現場與太子、皇子衝突激烈,他有十足的動機與機會下手,此乃眾人皆知之事,怎能說我們誣陷?”
趙軒氣得渾身發抖,“那是你們指使我在比試中暗中使壞,我並未有刺殺之心,且太子與皇子也可證明我的清白。你們如今這般胡言亂語,實在是無恥至極!”
大理寺內的氣氛愈發緊張起來,雙方各執一詞,真相彷彿被重重迷霧所籠罩,而主審官深知,此刻必須要抽絲剝繭,仔細甄別每一個細節,才能讓真正的陰謀與罪犯無所遁形。
大理寺官員調查趙軒刺殺案時,會採取以下多種方法:
現場勘查與線索收集
- 仔細勘查案發現場,尋找與案件有關的物證,如兇器、血跡、腳印、衣物碎片等,透過對這些物證的分析,獲取有關兇手和作案過程的線索 。
- 詢問現場目擊者,瞭解案發時的具體情況,包括案發時間、地點、嫌疑人的特徵、是否有同夥等,以獲取更多直接或間接的證據。
背景調查與人際關係梳理
- 深入調查趙軒的背景資訊,包括其家庭背景、社會關係、經濟狀況、政治立場等,分析其是否存在刺殺太子和皇子的動機。
- 排查趙軒與其他涉案大臣之間的關係,檢視是否存在利益糾葛、政治紛爭或其他矛盾,以確定是否存在合謀或被指使的可能性。
證人詢問與口供比對
- 傳訊與案件相關的證人,如宮廷侍衛、侍從、其他官員等,獲取他們所知道的有關趙軒的言行舉止、近期活動等資訊,並與趙軒的口供進行比對,查詢其中的疑點和矛盾之處。
- 對涉案大臣進行審問,核實他們所提供的關於趙軒刺殺的指控是否屬實,同時注意觀察他們的表情、語氣和言辭,判斷其是否存在誣陷或隱瞞的情況。
證據分析與邏輯推理
- 對收集到的各種證據進行綜合分析,運用邏輯推理和專業知識,還原案件的發生過程,判斷趙軒是否有作案的時間、機會和手段。
- 結合案件的背景和相關人員的動機,對證據進行深入解讀,查詢其中的關聯性和因果關係,以確定趙軒是否為真正的兇手。
必要時啟動三司會審
- 若案件重大複雜,大理寺官員會會同刑部尚書、御史中丞共同審理,發揮各自的專業優勢,從不同角度對案件進行調查和稽核,確保案件得到公正、準確的處理
大理寺官員首先對案發地點進行了細緻入微的勘查。他們一寸一寸地搜尋著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