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遜看到郵件標題的瞬間,臉色驟變,手中的咖啡杯滑落,摔在地上,發出一聲脆響……
匿名郵件的內容如同炸彈一般,在公益圈炸開了鍋。
約翰遜瑞士銀行賬戶的鉅額資金來源不明,郵件中還附帶了他與多家企業進行利益輸送的證據。
一時間,約翰遜從“公益衛士”變成了人人喊打的過街老鼠。
“國際公益評估協會”的信譽也一落千丈,那份批判林宇計劃的報告,成了一個笑話。
威廉姆斯先生更是氣急敗壞,他沒想到自己精心策劃的攻擊,最終卻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
,!
林宇知道,這只是第一步。
他意識到,光靠民眾支援還不夠,他需要在專業領域也證明自己的理念可行。
於是他決定邀請全球的公益學者進行一場公益理念的深度研討。
訊息一經公佈,便引起了全球範圍內的關注。
許多學者抱著不同的目的,紛紛報名參加。
研討會在瑞士日內瓦舉行。
會場座無虛席,氣氛緊張而熱烈。
那些傳統公益的支持者們一開始咄咄逼人,不斷丟擲尖銳問題。
“林先生,您的‘公益生活化’計劃,如何保證資金的有效利用?”一位戴著金絲眼鏡的老學者,語氣尖刻地問道。
林宇微微一笑,從容不迫地回應:“我們會建立一個透明的資金監管平臺,每一筆捐款的去向都將公開可查。”
另一個學者站起來,質疑道:“公益需要專業性,普通民眾參與公益,如何保證公益專案的質量?”林宇的眼神變得銳利起來:“專業性並不意味著壟斷,我們將提供專業的培訓和指導,幫助民眾更好地參與公益。”他憑藉對公益事業深入的瞭解和對未來發展趨勢的把握,一一進行了精彩回應,讓在場的不少學者開始重新思考他的理念。
就在研討會進行到v白熱化階段時,林宇突然停頓了一下,目光掃過全場,緩緩說道:“各位,我想,我們還需要一些更直觀的資料……” 他從助手手中接過一個u盤,插進了電腦。
投影螢幕上,出現了一行字:“公益資料模型——新紀元”。
一位來自美國的老教授推了推眼鏡,低聲說道:“這…這…是什麼?”螢幕上的“公益資料模型——新紀元”幾個字,如同投入平靜湖面的一顆石子,激起了千層浪。
林宇用簡潔明瞭的圖表和資料,展示了“公益生活化”計劃在未來幾十年內的發展趨勢,並預測了其可能帶來的社會效益。
這些資料並非憑空捏造,而是基於他對未來發展趨勢的精準預判,以及團隊夜以繼日地分析和推演。
他展示的第一個模型,名為“涓流效應”。
它模擬了小額捐款在長期積累下產生的巨大能量。
原本不起眼的一元錢,在數百萬人的共同參與下,足以匯聚成改變世界的洪流。
第二個模型,名為“漣漪效應”,它展示了公益行為的感染力和傳 播力。
一個人的善舉,會激勵更多人加入公益的行列,從而形成良性迴圈,最終推動整個社會的進步。
在場的學者們,大多都是沉浸學術多年的專家,他們對資料的敏感度極高。
林宇展示的資料模型,邏輯嚴謹,論證充分,讓他們不得不重新審視“公益生活化”計劃。
一位原本持懷疑態度的德國學者,激動地站起來說道:“林先生,您的資料模型,讓我看到了公益的未來!我願意加入您的計劃!” 他的發言,引發了連鎖反應。
越來越多的學者表示支援林宇,他們意識到,這不僅僅是一個計劃,而是一場公益領域的革命。
威廉姆斯先生坐在角落裡,臉色鐵青。
他原本以為,憑藉約翰遜的報告,可以徹底擊垮林宇,沒想到林宇竟然還有如此後手。
他低聲對身旁的助手說道:“看來,我們低估了他……”
約翰遜則是一臉的難以置信,他喃喃自語道:“這不可能……這些資料……他是怎麼得出來的……” 他突然想到了什麼,猛地抬起頭,眼神中閃過一絲陰狠的光芒。
研討會結束後,林宇被簇擁著離開了會場。
他臉上帶著自信的笑容然而,他並沒有放鬆警惕
回到酒店房間,蘇瑤迎了上來,她溫柔地為他脫下外套,關切地問道:“怎麼樣?一切順利嗎?”
林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