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奧和盧卡斯只是萬千熱愛《電鋸驚魂》的年輕人的縮影。
他們幾乎佔領了所有社交媒體,在各個地方訴說著自己對《電鋸驚魂》的喜愛。
@zeck:[恐怖片發展到今天,經歷了血漿時代、血腥時代、性和喜劇的時代、心理分析時代……但我今天才發現,創意才是決定一部恐怖片是否好看的關鍵。]
@dressmaker:[注意,真相就在眼前,真的就在眼前。]
@cocowala:[其實這是一部勵志片吧,看完之後,我彷彿懂得了生命的可貴。]
@Shonleva:[剪輯和情節很棒,但背後缺乏對人性的分析,希望導演在第二部的時候能拍攝更多豎鋸的故事。]
@Anday:[我太喜歡豎鋸的故事了,導演什麼時候才可以拍第二部?我該怎麼去催促導演拍第二部?給導演的公司發郵件可以嗎?]
@yaya:[正宗的記憶拼圖式密室電影,結合恐怖玩偶、密室逃脫、酷刑機關、偵探破案等等因素。我有預感,導演創造的豎鋸殺人狂會成為未來十年最經典的血腥圖騰。]
[……]
《電鋸驚魂》本就是歐美文化的產物,像電影中的恐懼來源多為開放式傷口,以此激發觀眾的恐懼本能,這正是歐美觀眾所欣賞的“恐怖”。
而華國,又或者說東亞的觀眾,恐懼來源更多是詛咒、冤魂索命和扭曲的規則。
所以《電鋸驚魂》在歐美掀起的熱度比起華國來有過之而無不及。
短短七天,就已經獲得了3000萬美元的票房。
獅門影業靠著這一部電影賺得盆滿缽滿,伊森·莫頓更是在票房統計數字出來的當天給嬴佳打了個兩小時的電話。
一個小時用來表達對嬴佳的誇耀和感激,一個小時用來爭取以後的合作機會。
《電鋸驚魂》的火爆,同樣體現在各類電影雜誌和影評人口中。
[令人毛骨悚然的大師之作《電鋸驚魂》重新定義“恐怖”。]
[《電鋸驚魂》:當代恐怖片的里程碑。]
[深度分析《電鋸驚魂》中隱藏的美國邏輯和哲學巧思。]
這是北美最具影響力的電影雜誌之一《電影評論》的新聞標題,這家向來只關心名導演作品的電影雜誌對嬴佳爆發了極大的熱情,在文章中稱嬴佳的《電鋸驚魂》是開啟了當代恐怖片的新時代,是混合精神恐怖和畫面暴力的絕佳體現。
其實在地球上,《電鋸驚魂》的藝術性一直為傳統老派的電影人詬病,爛番茄網上的評價並不太好。
但藍星的電影界已經很少出現這樣現象級的作品了。
所以,即便是向來嚴苛的《電影評論》都不吝嗇對《電鋸驚魂》的讚美。
[24歲的少女導演嬴佳攜《電鋸驚魂》席捲美國,她究竟有何魔力?]
[土生土長的華國人卻拍出如此美式的驚悚電影,細究導演所受的美國文化影響。]
[華國電影界的嬴佳成為了美國電影界的贏家!]
這是美國圖文兼備的大眾電影雜誌《娛樂週刊》,相比起電影,他們顯然對嬴佳的個人話題更為關注。
翻開這本雜誌,映入眼簾的是嬴佳的一張半身照,也不知道是從什麼地方找到的。照片裡的嬴佳甚至留著長髮,捧著一本《美國影視文化研究》,近乎痴迷地讀著。
《娛樂週刊》還給嬴佳取了一個可愛的名字“the winner”。
這一期《娛樂週刊》很快就賣到脫銷,並且在不久的將來,隨著嬴佳的名氣越來越大,該期《娛樂週刊》在二手網站上被炒出了天價。
除了美國之外,電鋸驚魂在英法德美澳等地也收穫了大量的票房和粉絲。
幾乎是瞬間,嬴佳這個名字就全球知名了。
甚至有粉絲自發地為嬴佳建立了個人網站“thewinner”。
一點進去,就能看到嬴佳接受採訪的大頭照、個人資訊和相應的作品。
一部《我在九零嫁下崗工》,一部《電鋸驚魂》。
有喜歡嬴佳的外國粉絲甚至掛上翻譯器看完了70集的《我在九零嫁下崗工》,然後在個人網站的論壇區發帖。
[資訊是不是登記錯了!下崗工和電鋸真是的一個導演拍的嗎!!!]
下面是其他粉絲的回帖。
[是的寶貝!!!]
[我的心已經和貝爾加湖的湖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