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登漢為新護理培訓中心,一場場關乎患者生命質量與健康保障的知識傳承之旅正在悄然展開。這裡匯聚著一群懷揣著熱忱與使命感的護理人員,他們深知每一個細節都可能成為患者康復之路上的關鍵轉折點,而管道護理知識的掌握與運用,則是他們手中扞衛患者健康的有力武器。
陽光透過明亮的窗戶,灑在培訓教室的每一個角落,照在那些專注而認真的臉龐上。今天的培訓課程聚焦於各種管道護理知識,這是護理工作中至關重要卻又充滿挑戰的領域。對於留置胃管的患者,正確的護理操作不僅能確保營養物質順利輸送,更是預防併發症、促進患者康復的基石。培訓講師李老師手持一根胃管模型,開始了詳細的講解。
“大家看,在沖洗胃管時,首先要準備好合適的沖洗液,通常我們會選擇生理鹽水。”李老師一邊說著,一邊熟練地演示著沖洗的步驟,“將注射器連線到胃管的末端,緩慢地注入沖洗液,每次的沖洗量不宜過多,一般在 20 - 30 毫升左右,然後再輕輕地回抽,觀察回抽液的顏色、性質和量。如果回抽液順暢且無異常,說明胃管是通暢的。”臺下的學員們目不轉睛地看著,有的還在筆記本上認真地記錄著每一個要點。
判斷胃管是否通暢是一項需要耐心和細心的工作。李老師特別強調:“在日常護理中,不能僅僅依靠一次沖洗來判斷胃管通暢,要多觀察患者的反應。如果患者出現噁心、嘔吐、腹脹等症狀,或者在餵食過程中發現有阻力,都可能提示胃管存在堵塞或移位的情況。這時候,我們就需要再次仔細地檢查和判斷。”
胃管的妥善固定同樣不容忽視。李老師展示了幾種常見的固定方法,並詳細講解了每一種方法的優缺點:“我們可以使用膠布或者專用的胃管固定裝置來固定胃管。固定時,要注意將胃管固定在患者的鼻翼和臉頰部位,確保胃管不會因為患者的活動而輕易移位。同時,還要定期檢查固定部位的面板情況,防止因膠布過敏或長時間壓迫導致面板損傷。”
接著,培訓的重點轉向了留置導尿管的護理。泌尿系統感染是留置導尿管患者常見的併發症之一,預防感染是護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張老師邁著穩健的步伐走上講臺,開始講解預防泌尿系統感染的護理要點。
“定期更換尿袋是預防感染的關鍵環節之一。一般來說,普通尿袋每週更換一次,如果是抗反流尿袋,可以適當延長更換時間,但最長也不宜超過兩週。”張老師拿起一個尿袋模型,向學員們演示著更換的步驟,“在更換尿袋時,要嚴格遵循無菌操作原則,先關閉引流管,防止尿液逆流,然後用碘伏消毒尿管的介面部位,再連線新的尿袋,最後妥善固定好尿袋,確保尿液能夠順利引流。”
保持尿道口清潔同樣至關重要。張老師強調:“每天都要用溫水和無刺激性的清潔劑清洗尿道口,清洗時要注意動作輕柔,從尿道口向會陰部方向擦拭,避免將細菌帶入尿道。對於女性患者,要特別注意清洗陰唇和尿道口周圍的褶皺處;對於男性患者,要將包皮上翻清洗,防止包皮垢滋生細菌。”
在培訓過程中,學員們積極提問,與講師們展開了熱烈的互動。
“老師,如果患者在留置胃管期間突然出現劇烈咳嗽,會不會導致胃管移位呢?”一位年輕的學員問道。
李老師微笑著回答:“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劇烈咳嗽確實有可能導致胃管移位,所以在患者咳嗽時,我們要儘量安撫患者,讓其保持相對平穩的狀態。咳嗽後,要及時檢查胃管的位置是否正確,如果發現有移位的跡象,要根據情況進行調整或重新插入。”
又有學員問道:“老師,對於長期留置導尿管的患者,除了定期更換尿袋和清潔尿道口,還有其他預防感染的措施嗎?”
張老師點了點頭,說道:“當然有。鼓勵患者多飲水是一個非常有效的方法,每天的飲水量最好在 2000 - 3000 毫升左右,這樣可以增加尿液的生成,起到自然沖洗尿道的作用,減少細菌在尿道內的停留時間。另外,還要注意觀察尿液的顏色、氣味和性狀,如果發現尿液有異常變化,如渾濁、血尿、異味等,要及時報告醫生並進行處理。”
隨著培訓的深入,講師們還分享了許多實際案例,讓學員們更加深刻地理解管道護理知識在臨床實踐中的應用。
有一個案例是關於一位留置胃管的老年患者,由於護理人員在沖洗胃管時操作不當,導致胃管堵塞,患者出現了嚴重的嘔吐和誤吸,險些危及生命。透過這個案例,學員們深刻認識到了正確沖洗胃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