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舉世無雙之鎖。
此鎖的外觀造形,既像是一個小小的方形漏斗,又彷彿是一座,本末倒置、頭下腳上的方形古塔。其整體統高約為十五點五厘米,寬約四點五厘米,梁高約為四點五厘米,塔尖高度約為六厘米,鎖身自重約為五百五十克。其連線之處,分別採用了熔焊、鍛焊、軟釺焊,和活動鉚接、固定鉚接、密封鉚接、冷鉚與熱鉚,這八種即便是放在現代,也是頂尖兒的焊鉚工藝。而其內部的具體結構,則是由數枚螺桿和閂銷,反覆地交叉組合而成;就連那三把一套的連環鐵匙,也都是用同樣複雜而精妙的工序,經焊鉚和敲打所製成的。鎖、匙對照,天衣無縫,靈活巧妙、平滑無痕。
該鎖的鎖身可升、可降,可伸、可縮,共有四個鑰匙孔,其中一個相對開放外露,三個深度隱藏。若想完全開啟,共須五道程式連續開啟,稍有缺失或者打亂次序,便是神仙也拿它無可奈何。其先後順序為:
第一把鐵匙為大號兒鑰匙,即顧子謙方才所持之匙,其柄為方孔古錢狀,齒為方塊兒形狀。第一步,先用此匙匙柄上的方孔,套住鎖尾處的方形塔尖兒,朝逆時針方向,輕輕地扭動、旋轉,卸下塔尖兒,露出第一個相對開放外露的方形鑰匙孔;
第二步,改用此匙的方塊兒形齒,插入此孔,朝著順時針方向,輕輕地旋轉、扭動,鎖殼的內層,即會隨之而緩緩地上升兩厘米,進一步顯現出,兩個暗藏其中的深層鑰匙孔:一個位處於鎖身的左側,呈現“品”字形狀;一個位處於鎖身的右側,呈現圓日形狀;
第三步,要用稍小一些的二號兒鑰匙,即朱信所持的鐵匙,其柄為一個大圓環當中,嵌入三個相連的小圓環,成“品”字形狀,齒為圓孔形狀,且圓齒的一側,自帶有撥片一塊兒。開鎖之時,要先將鑰匙倒轉插入左側的鑰匙孔,逆時針方向使勁兒旋轉,直至擰不動為止,其左側的鎖梁,方可繼續上升少許,露出一半兒的第四個隱蔽最深的鑰匙孔;
第四步,抽出二號兒鑰匙,正面插入右側之圓日形狀的鑰匙孔,順時針方向使勁兒旋轉,使右側的鎖梁,也跟著上升少許,方可展現出整個兒的鑰匙孔;
第五步,這時要使用和二號兒鑰匙的齒柄結構相同,形狀再略小一些的三號兒鑰匙,即張一所持有的鐵匙,正面插入鑰匙孔,順時針方向徐徐旋轉扭動,方能全部開啟此鎖,鎖梁自動縮回鎖身,整個鐵鎖即可從門中取出,從而方可開啟鐵門。若要鎖上之時,便需如同上述程式一樣,從第五步到第一步,反其道而行之即可。
再說朱信和張一見狀,便也手持著連環鐵匙,依次上前,十分費力地開啟了此鎖,拿在張一的手中——而這一整套眼花繚亂、繁瑣複雜的開鎖儀式,至此始告落終。顧子謙和朱信、張一三人,由此方能拉開鐵門,一同步入其中了。
“我等進去俄頃,稍後即出,煩請諸位,耐心等候片刻。”
顧子謙從痣兒的手中拿回了寶匣兒,對著廳內的眾人,沉聲說道。
“是,屬下(小婦人、小人、奴婢)遵命。”
而眾人則一同起身,拱手施禮道。
顧子謙和朱信、張一三人,甫一進入門內,那鐵門和錢櫃,便“唰”、“唰”的兩下兒,瞬間關閉、歸位,不留半點兒的痕跡可尋。並且,門內的左、右兩側,也立時被其連鎖的機關所觸動,“嘭”的一聲,同時點燃起了,輝煌奪目、亮如白晝的水晶油壺壁燈——此燈,既起著照明之用,更兼備著警示之功:如若進入密庫之人,一時流連忘返,忽略了時辰,這密庫之內的氧氣含量便會逐漸地減少,兩排燈中的明亮燈火,也會相應地變暗、變弱,以此敦促來者,儘快地離開密庫,否則,便會有悶死之虞。
那張一便在燈火的照耀之下,將手中所拿的鐵鎖,塞入了鐵門內側,比門外位置更高一些的另一處凹槽之內,三個人依序反其道而行之,反鎖住了鐵門,以防外部有人闖入。然後,快步走過短廊,開啟了盡頭之處的第二道虛掩的鐵門,三人魚貫而入,關閉此門,由此觸發了第二道機關,使得門後的密庫大廳內立即火焰通明,而門外的燈火,則悄然熄滅。
只見那密庫大廳內的地面、牆壁和天花板上,俱都嚴密鋪蓋著,防腐、防潮,防蟲、防蛀,血紅油亮、芬芳四溢的百年金絲柚木板材,而地面上豎立的,十幾排漢白玉多層支架上,則層層疊疊、密密麻麻地整齊碼放著,同等材質的柚木木箱,按其外掛的標籤所示,各自盛放著或飛錢、或銅鈿、或金鋌、或銀鋌、或金銀首飾,或普通的珠玉、珊瑚、髓石、字畫、橫幅之類,所值甚巨,不計其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