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一聲大喝。
重新整編後的第二曲有著1000人的規模,其中弓箭手就有300人,再加上200名丹陽兵隨時都能夠拿起弓箭客串弓箭手,遠端打擊力量可是不弱的。
不過北城的長度有限,500名弓箭手分佈在城頭上,再加上保護他們的刀盾兵、長槍兵,太過於擁擠了。
城外的蜀軍不過是第一輪的試探性進攻,沒有必要一次性就暴露出全部的兵力,這一次進行仰射攻擊的弓箭手只有300人而已。
,!
一支支箭矢從城頭上飛上空中,在空中劃過一道完美的弧線,才在地心引力地作用下,斜著落向了地面。
“舉盾。”
進攻的蜀軍在看到從城頭上飛來的箭矢,當然不會坐以待斃,隊伍中的軍官及時地下達了命令,最前面的那些盾牌兵紛紛手臂用力,將寬大的盾牌舉了起來,盾面朝上。
這些盾牌是用木材打造的,不過在表面包裹了一層鐵皮而已,防禦力不弱,重量也能夠接受,關鍵是面積足夠大,一被舉起,能夠遮擋很大一塊區域。
一面面被舉起的盾牌拼接成了一片的盾牆,將下面的蜀軍士兵遮擋得嚴嚴實實的。
從空中落下的箭矢,大部分都被這些舉起的盾牌給擋住了,鋒利的箭頭與包裹在盾牌外面的鐵皮撞擊之下,發出了一陣陣叮叮噹噹的清脆聲音。
差不多100米的距離,已經達到了第二曲弓箭手們所裝備的長弓的極限射程了,在居高臨下的加持下,射程略微有所提升,但是殺傷力已經減弱了不少。
一支支飛越了不短距離的箭矢到底是沒有能夠擊穿包裹著鐵皮的盾牌,被盾牌給彈開,僅僅只有少量的箭矢運氣極好地湊巧從盾牌與盾牌之間的連線縫隙中飛了進去,給躲藏在盾牌下面的蜀軍士兵造成了傷害。
但這樣的機率本就極小,被箭矢射中的蜀軍士兵也不多,中箭倒地的那一刻的確是給蜀軍的陣型造成了一定的影響,但是訓練有素的蜀軍士兵很快就調整了過來,並沒有造成更大的混亂。
頂著城頭上的攻擊,一隊隊蜀軍士兵依舊在堅定地前進,付出了少許的傷亡代價,就靠近到了距離城牆大約50米左右的地方。
到了這裡,帶隊的蜀軍軍官再次發出了一道新的命令。
舉在頭頂上方的盾牌被放下,就地立在了地面,形成了一片片盾牆,而在盾牆的後面,則是列好了陣型的弓箭手,他們在盾牌陣的保護下,從背後揹負的箭囊中,取出了一枚箭矢,張弓搭箭,朝著城頭上的守軍率先發動了反擊。
一時間,雙方的弓箭手部隊隔著數十米的距離,互相對射,一支支箭矢在半空中交錯而過,鋒利的箭頭在陽光的照射下散發著一絲絲的寒光。
蜀軍中的弓箭手人數並不多,只有大約150人左右,僅僅只有城頭守軍的一半,而且他們還是在地面攻擊,屬於仰攻,射程、威力都受到了影響,乃是吃虧的一方。
雙方的弓箭手對射,蜀軍無疑是吃虧的,幾輪對射過後,就有數十名蜀軍弓箭手以及擋在前面的盾牌兵中箭倒地,原本完整、嚴實的盾牆也出現了漏洞。
而他們射出去的箭矢大部分都被城牆給擋住了,少數射上城頭的箭矢,也被一直守護在弓箭手旁邊的刀盾兵們用手中的盾牌給擋了下來,真正給城頭上的弓箭手造成的損失並不大,估計只有10人左右。
不過這些蜀軍弓箭手、盾牌兵的死傷也不是全無用處的,至少他們牽制住了將近200名城牆上的弓箭手,使得城頭上的箭雨攻擊減弱了不少,給步兵進攻提供了很好的機會。
沒有了盾牌兵的保護,蜀軍步兵的危險可就要增加了許多,好在他們距離城牆已經不遠了,最前面的蜀軍士兵左手持著小盾,遮擋住了上半身,右手持著長刀,埋著腦袋就往城牆方向快速衝鋒。
50米的距離實在是太近了一些,以這些蜀軍士兵的衝鋒速度,就算再慢,也不過就是不到1分鐘的事情而已。
只是這最後的50米距離才是對於進攻蜀軍最大的考驗,在這片寬敞的空地上,一副副鹿角、拒馬樁分佈其間,阻擋著蜀軍士兵的衝鋒。
要想衝到牆根底下,蜀軍士兵首先就要將這些散佈的鹿角、拒馬樁給處理掉,清理出一條能夠讓身後的同袍快速衝鋒的進攻通道出來。
:()異界:從小兵開始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