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了一個兩面防護的陣型。
盾陣一成,從城頭上射出去的箭矢大多都落在了那些盾牌上,雖然是木製的,可比那些刀盾兵手中的小木盾厚實、寬大得多,外面還包裹了一層鐵皮,對於箭矢的防護力可是大大增強,想要將其射穿可沒有那麼容易。
在前方、頭頂的盾牌保護下,一個個沒有攜帶兵器,而是扛著一個個布袋的輔兵從後面衝了上來,進入到了盾陣之中,在盾牌兵的佇列中快速穿行。
也不知道過了多久,豎立在壕溝前方的一面面盾牌被開啟,露出了後面的那一個個扛著布袋的輔兵。
這些輔兵不敢有半點怠慢,只是看了一眼前方的情況,就將手中的布袋給扔進了壕溝之中,甚至有些輔兵還好整以暇的將布袋的口子開啟,袋口朝下,從袋口中流出大量的泥土。
只要有戰鬥經驗的人,都能夠知曉,這些輔兵這個時候就是充當的填壕兵,不參與攻城,只是攜帶裝滿了泥土的布袋,將其填堵壕溝、陷坑的。
在攻城戰中,攻城方從來都不會缺少這類士兵,不管是應對護城河,還是城外的壕溝、陷坑,都少不了這些人的輔助,要麼是被強徵而來的青壯民夫充任,要麼是由輔兵充任。
比起那些費時費力的攻城器械,這些隨處可以挖掘到的泥土可就要容易得多了,只要人手充足,用不了多久就可以挖掘出大量的泥土,至於裝泥土的布袋,那就更加簡單了,隨軍就攜帶了不少。
真要是布袋不足了,裝運糧食的糧袋,還有士卒們隨身攜帶的乾糧袋都可以拿出來臨時用上一用。
原本蜀軍將領是根本不準備動用這些輔兵上來填土的,畢竟這樣的動作需要耗費的時間太長了,也會付出更大的傷亡,儘管他們不需要將整條壕溝全部填平,只需要填平某幾個區域,方便士兵、攻城器械的透過。
可深達4-5米,寬度超過7米的壕溝,哪怕只是填平其中的某幾段,按照這般人力填充的方式,需要花費的時間也是相當之長的。
哪怕是在毫無干擾的情況下,估計都得要花上大半天的功夫,更不提如今是在戰場上,頭上不斷地有箭矢飛下,一不留神就要把自己的性命給搭上。
為了減少損失,盾陣留出的空間可並不算大,輔兵們從佇列縫隙間透過,可要費不少的力氣,若是不夠熟練,甚至還會被絆倒在地,嚴重拖累進度。
這也是為何,蜀軍將領派出去的第一批填壕的人乃是輔兵,而且不是運輸糧草輜重的青壯民夫,那些青壯民夫也就是有把子力氣而已,一點軍事素養都沒有。
而輔兵則不同,好歹曾經接受過操練,略微懂得一些軍事知識,具備一些素養,執行能力以及心理承受能力比起毫無經驗的青壯民夫可要強出太多了。
蜀軍的攻擊也不僅僅是滯留在壕溝前方,等著輔兵慢慢填壕,這還不知道要填到什麼時候去呢。
在盾牌兵和輔兵們拼命的時候,一支支蜀軍步兵扛著木梯就上來了,往壕溝上方那麼一搭,一條簡易的通道也就成型了。
別看這些木梯數量不多,可加上上一輪攻擊中,留在壕溝上方並沒有被摧毀的木梯,數量已經足夠用了。
數百名蜀軍步卒,持著各式武器,扛著長長的木梯,順著木梯透過了壕溝,途中自然少不了付出一些代價,落入到了壕溝之中,不管是死是活,下一刻就被從天而降的泥土給澆了一個“透心涼”。
衝到了牆根底下的蜀軍步卒,再一次地重複起了上一輪攻擊的模式,畢竟攻城戰就是如此,方式就那麼些,再怎麼玩也玩不出花來。
數百名弓箭手遠端壓制,如今又有數百名蜀軍步卒攻城,近乎將城頭上的第二曲士卒全部都給牽制住了,所有的打擊力量都用在了這支部隊身上,已經騰不出手來繼續攻擊那些填壕兵了。
遠處蜀軍軍陣前方的將領,看到戰術成功,大手一揮,轟隆隆的鼓聲變得更加激烈起來,一個個身穿普通老百姓服飾的青壯漢子,扛著一個個沉重的布袋,從軍陣的後方衝了出來。
這些人都是蜀軍隊伍中的青壯民夫,也不知道是從蜀國遠道而來的,還是在西城府強行徵召的秦國百姓,總之在這個時候,他們是站在了蜀軍一方。
青壯們沒有半點軍事素養,心理承受能力也差,沒有半點隊形不說,也缺乏指揮,只知道悶著腦袋往前衝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