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磊在這三國的日子過久了,慢慢地也適應了。這人啊,一旦適應了新環境,那腦筋就開始轉起來了。他有一肚子現代商業知識,就像藏著個百寶箱似的。這不,他就開始用這雙現代人的眼睛,在三國的世界裡到處瞅,想看看有沒有啥賺錢的門道。
他天天在市井裡溜達,就跟個勤勞的小蜜蜂似的。看著那些人做買賣,可有意思了。他發現啊,這三國時期的商業雖說有了點兒規模,可毛病也不少,就像一件漂亮衣服上有好些個破洞。
先說這物價,那真是亂得很。為啥呢?就是資訊不通啊!你就說那北方的皮毛吧,在北方可能不算啥稀罕玩意兒,可到了南方,那價格就像坐了火箭一樣,蹭蹭往上漲。但是呢,這運輸可太不方便啦,道路不好走,馬車拉著那點皮毛,一路顛簸,還得防著山賊土匪,所以貿易量少得可憐。
再看南方的絲綢,那可真是精美絕倫啊!摸起來滑溜溜的,顏色也鮮亮,不管是有錢人家的太太小姐,還是那些達官貴人,都喜歡得不行。可就是這麼好的東西,沒有啥有效的銷售渠道,想往北方運可太難了。偶爾有那麼幾個商人冒險試試,也是小打小鬧,根本沒法大量地賣出去。
這還只是商品買賣這一塊兒的問題,還有那交易的時候,事兒更多。這度量衡就不統一,這家店用這個秤,那家店用那個鬥,可把人搞糊塗了。買東西的時候,兩邊都得爭半天,就為了那點兒分量。而且交易規則也模糊得很,有時候全憑賣家一張嘴,買家也只能乾瞪眼,吃虧了都沒處說理去。
楊磊把這些事兒都看在眼裡,心裡就跟明鏡似的。他琢磨來琢磨去,一個龐大的商業藍圖就在他腦子裡慢慢成形了。他心想:“嘿,我要是能把這些問題都解決了,那可就發大財了!”
他首先就想到了資訊流通這一塊兒。要是能有個辦法,讓各地的商人都知道哪兒有啥便宜貨,哪兒的東西賣得貴,那得多好啊!他就琢磨著,能不能在各個大城市都設個類似資訊站的地方呢?找幾個識字又機靈的小夥兒,專門負責收集各地的物價資訊,然後寫在一種特製的大板子上,放在資訊站門口,讓過往的商人都能瞅見。這就像是給商人們安上了千里眼,能看到老遠地方的買賣情況。
可這資訊怎麼收集呢?楊磊又開始動腦筋了。他想啊,可以在每個城市找一些可靠的人,讓他們定期把當地的物價和商品情況彙報過來。這些人可以是客棧的老闆,他們天天見的人多,訊息靈通;也可以是當地商會里的小頭目,本來就對這些事兒門兒清。為了讓他們好好幹活,楊磊決定給他們一些報酬,要麼是錢,要麼是一些小禮物,反正得讓他們覺得划算。
然後就是運輸問題。這道路不好走,楊磊就想著能不能修一修呢?他知道這是個大工程,得花不少錢和人力。但他算了算,如果能把運輸問題解決了,那賺的錢可比花出去的多得多。他打算聯合一些有錢的商人,大家一起出錢出力,把從北方到南方的主要道路修一修。路上再設一些驛站,不光可以讓商人們休息,還能提供一些安全保障。比如說,驛站裡可以駐紮一些士兵,專門保護過往的商旅。這些士兵的費用嘛,可以讓經過驛站的商人交點過路費來承擔,大家都能受益。
對於運輸工具,楊磊也有想法。現在的馬車拉的貨少,還慢。他就琢磨著能不能改進一下呢?他想起了現代的那種大貨車,雖然在三國造不出來,但可以借鑑一下設計思路啊。他找了幾個手藝不錯的工匠,和他們一起研究,把馬車的車廂加大,車輪加固,還設計了一種新的減震裝置,這樣馬車就能拉更多的貨,走在路上也更穩當。
解決了資訊和運輸問題,楊磊又盯上了商業交易中的度量衡和規則。這度量衡不統一,太影響買賣了。他決定搞一個統一的度量衡標準,然後找官府幫忙推廣。他帶著自己設計的標準度量衡器具,去找當地的官員,跟他們說這個事兒的好處。比如說,市場規範了,稅收就能增加啊,而且百姓也不會因為這些事兒天天吵架鬧事了。官員們一聽,覺得有道理,就答應幫他宣傳推廣。
交易規則也得好好弄一弄。楊磊寫了一份詳細的交易規則,裡面規定了買賣雙方的權利和義務,怎麼定價,怎麼保證質量,出了問題怎麼解決,都寫得清清楚楚。他把這些規則印成小冊子,發給各個商家。一開始,有些商家不願意遵守,覺得麻煩。楊磊就帶著人一家一家地去勸說,告訴他們只有大家都守規矩,生意才能越做越大。他還找了一些商家帶頭遵守規則,給他們一些優惠,比如在資訊站免費釋出商品資訊之類的。慢慢地,大家也都接受了這個新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