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磊心裡清楚得很,在這三國亂世,知識和人脈就像兩把利劍,缺了哪一樣都不行。他琢磨來琢磨去,決定去拜蔡邕為師。蔡邕那可是大名鼎鼎的學者,要是能跟他學習,那可就相當於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了。
楊磊走在去蔡府的路上,心裡就像揣了只小兔子,撲通撲通跳個不停。他一邊走,一邊在心裡琢磨:“蔡邕是歷史上有名的人物,他會瞧得上我嗎?要是他不收我,那可咋辦?”想著想著,額頭上都冒出了細密的汗珠。
好不容易到了蔡府門口,楊磊深吸一口氣,上前敲門。不一會兒,門開了,一個小廝探出頭來:“你是何人?來蔡府何事?”楊磊趕緊作揖:“小哥,我是楊磊,久仰蔡公大名,特來求見,想拜蔡公為師。”小廝打量了他一下,說道:“那你在這兒等著,我去通報一聲。”
過了一會兒,小廝出來了:“公子,蔡公讓你進去。”楊磊忙道謝,然後跟著小廝進了蔡府。一進府,他就被一股濃厚的文化氣息給包圍了。到處都是古籍、字畫,空氣中彷彿都瀰漫著墨香。
楊磊見到蔡邕後,恭敬地行了個大禮:“晚輩楊磊,拜見蔡公。”蔡邕坐在椅子上,微微點頭:“起來吧,你為何想拜我為師?”楊磊直起身,說道:“蔡公,晚輩深知這亂世之中,學問如明燈,能照亮前行之路。您的學識如浩瀚之海,晚輩渴望在您的教誨下學習知識,明辨事理。”蔡邕笑了笑:“哼,如今這世道,多是些追名逐利之徒,你倒是會說些漂亮話。那你說說,你對學問有何見解?”
楊磊清了清嗓子,說道:“蔡公,晚輩以為學問不只是書上的文字,更是能應用於世間的道理。比如這亂世,學問可以幫助我們理解百姓之苦,找到安邦定國之法。而且,學問能讓人與人之間更好地交流,傳承先輩之智慧,開啟後人之新篇。”蔡邕眼中閃過一絲驚訝,他沒想到這個年輕人有這樣獨特的見解,於是又問道:“那你覺得當今之世,最需要什麼樣的學問?”
楊磊想了想,回答道:“蔡公,晚輩覺得如今戰亂頻繁,民生艱難。軍事之學可保家衛國,農學可使百姓飽腹,還有治理之學,能讓地方安定。這些學問都極為重要。”蔡邕聽後,哈哈大笑:“好!好!你這小子,有幾分見識。也罷,我就收你為徒。”楊磊大喜過望,連忙跪地磕頭:“多謝蔡公!”
就這樣,楊磊在蔡府開始了學習。有一天,他正在院子裡誦讀古籍,突然聽到一陣悠揚的琴聲。那琴聲就像山間的清泉,緩緩流淌在空氣中,又像是一隻溫柔的手,輕輕撥動著人的心絃。楊磊忍不住順著琴聲走去,來到了一個花園旁邊。只見一位女子正在亭中撫琴,那女子身姿婀娜,面容姣好,宛如仙女下凡。楊磊一下子就看呆了,站在那兒一動不動。
蔡琰正沉浸在自己的琴聲中,突然感覺到有人在看她。她抬起頭,目光正好與楊磊的目光交匯。那一刻,楊磊覺得自己的心跳都快停止了,他從未見過如此美麗的眼睛,就像藏著星辰大海。蔡琰微微皺眉,有些不悅:“你是何人?為何在此偷看?”
楊磊這才回過神來,臉一下子就紅了,結結巴巴地說:“姑娘,對……對不起。我是楊磊,是蔡公的弟子,聽到琴聲,不知不覺就走過來了,並非有意冒犯。”蔡琰打量了他一下,語氣稍微緩和了些:“原來你就是父親新收的弟子。我是蔡琰,你也懂琴?”楊磊連忙擺手:“我對琴只是略知一二,姑娘的琴藝如此高超,真是讓我大開眼界。”
蔡琰微微一笑:“是嗎?那你說說,我這琴聲如何?”楊磊想了想,說道:“姑娘的琴聲,初聽如春風拂面,輕柔舒緩,讓人心情愉悅。再聽,又似有萬般情思蘊含其中,或喜或悲,似有故事。”蔡琰眼中閃過一絲驚喜:“你倒是有些不同,一般人可聽不出這些。你說有故事,那你說說,是什麼故事?”
楊磊有些不好意思地撓撓頭:“姑娘,我只是胡亂猜測。這琴聲中,似乎有對這亂世的無奈,也有對美好之嚮往,就像一隻被困在籠中的鳥兒,渴望著自由的天空。”蔡琰輕輕點頭:“你竟能聽出這些,看來你並非平庸之輩。你從何處來?為何要拜父親為師?”
楊磊便把自己的經歷簡單說了一下,當然,穿越的事兒他可沒說。他只說自己是楊彪之子,渴望知識,希望能在這亂世中有所作為。蔡琰聽後,對他更感興趣了:“原來你是楊公子,難怪有這樣的見識。這亂世之中,人人自危,你卻有此抱負,實屬難得。”
從那以後,楊磊和蔡琰經常在蔡府相遇。每次見面,兩人都會聊上幾句。有一次,蔡琰拿著一本古籍,對楊磊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