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他最終是爬出來了,可他經歷了什麼心神煎熬只他自己知道,他不想楚元元一時不查受一遍他曾經的苦。
楚元元聽了這話,再看看他那關切擔憂的眼神,不由得笑了。
這個男人還真是,和她有點配啊!
兩人都是在癲狂邊緣不停掙扎的苦命人,只是顧修之應該是已經爬出去了,而自己,還在掙扎。
回來看了好一會兒鬧劇的顧峰,看到老四夫妻的相處後不由嘆了口氣,
再想到剛剛聽到的話,也是這時候才知道,老妻竟趁自己不在,故意漏掉四房給其他兒媳分東西。
他看了一眼老妻,文氏眼皮都沒抬一下。
心裡無奈,有心想替老妻說兩句話描補一下,嘆道,“修之媳婦,你娘沒有不分你東西,她只是見你有本事獵了肉來,才會想著乾糧省著點。”
楚元元不是很想理會這種冠冕堂皇的話,一聽就很假。
顧峰見她這反應,只得繼續道,“這樣,以後你靠自己的本事弄來的吃食,你們自己吃就行了,不必管我和你娘。
“你們兄弟四個都一樣,我們老了吃得不多,你們正值當年,消耗大,官差給的糧食難免不夠吃,得靠你們自己給自己踅摸吃的了,我和你娘,就不用你們管了。”
顧峰這話雖然沒有明說分家,可事實就是差不多了,只是差個分家文書明說這個事情了。
兄弟幾個當然都不能同意,尤其是顧行之,他是長子,從小就被當成下一代家主教育的,孝順父母,友愛兄弟是最基礎的操守,怎麼可能同意不管父母。
父母在,不分家,尤其如今還在流放路上,正是要一家人團結一心,共渡難關的時候,怎麼能分家呢?
他們還等著到了流放之地後,一家子再齊心協力振興家族呢。
皇帝雖然把他們發配到嶺南流放,但是因為沒有把顧家判入賤籍,到了嶺南後,他們沒準還能當地庶民了。
按《大啟朝律令》,像他們這種情況是有機會重新入朝為官的。
只是有個子孫三代不得科舉的限制,短期內想要回京,怕是還得要靠太子。
顧修之表看父親那疲憊又無奈的神情,不想他為難,便也表態道,
“爹,不分給我們糧食便不分吧,您和孃的那些東西,你們想怎麼安排怎麼安排,做兒子的沒有意見。
“孝順爹孃是為人子的本份,該兒子們要孝敬的肯定是不能少的。至於我們的糧食,我們會自己想辦法的。”
只是,他對於二嫂時常挑釁楚元元的事也很無奈,
他不想勸楚元元妥協,但也不好說嫂子的不是,只得略過不提了。
此時的他,只能駝鳥的想著:反正二嫂每次挑事也沒佔到楚元元便宜,
再有兩次,若二嫂惹得楚元元不肯再忍她,把她給揍一頓揍怕了,她自然就會老實了。
楚元元沒說話,但是對於顧修之說的,她並不反對。
他們不可能明著拒絕給公婆孝敬,別說是古代,就是前世這種行為也容易被人詬病。
不管父母做得有多差勁,一句“天下無不是的父母”或者“好歹生養了你一場”,便好似能把所有的一切不慈、不公都抹平了去。
雖然這話有時候很噁心人,但現實就是如此。
何況婆婆文氏以前怎麼對顧四的她也不知道,從她這裡,也不過就是偷著分東西不給她而已。
那是老人自己的東西,人家給是情分,不給是本份,沒什麼好爭的。
至於被她拿來做伐子討伐水清孃的事,最多隻能說是她默許水清娘來佔她便宜,
她不願意就不搭理便是了。這也不能證明就是婆婆想餓死她。
她本來也沒因為這事,就一定要文氏和水清娘怎麼樣,
只是覺得她們吃相難看,不想慣著他們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