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帶了點京城特產和趙鵬飛的親切問候。
對於楊支書還兼職給研究院看大門這件事,他們接受良好,從打進入曲水縣,他們的認知就不斷的被重新整理,勞動人民的生存智慧真的不容小覷。
☆
陳左賢三人在桃園公社待了三天,每天起早貪黑的和大家一起暢談研究心得,他們已經弄清楚了,研究確實是團隊一起做出來的,但小謝也是有真才實學的,並不是掛名草包。
雙方確立了【月報】這種交流方式,每個月,由謝贇把研究進展寄到京城,京城那邊再把實踐進展寄回給她。有問題他們儘量自己解決,如果有必要的話,可以請謝贇進京交流,甚至到各個工廠去指導實踐。
,!
他們也深刻體會到了曲水縣對這些老同志們的保護和支援。
陳左賢曾經問過一個問題:“如果遇到的難題是小謝也解決不了的,非得潘教授親自出面不可,那該怎麼辦?”
謝贇表示:“好辦啊。我們桃園公社的貧下中農老潘,自學一輩子,於研究一道造詣高深,是我們桃園公社研究院鋼鐵研究團隊的骨幹研究員,只是年紀大了,不太能適應頻繁的長途跋涉,便委派他的小徒弟出面,但是,如果有小徒弟解決不了的問題,老潘偶爾出門一趟去指導一下工作還是可以的。”
現在戶口管理不嚴,又沒有什麼全國聯網,給潘長青安排一個真正的貧下中農身份簡直毫無難度。
大家花了一點時間消化了謝贇這段話,為她的大膽感到震驚的同時,也表示自己學會了變通。
陳左賢由衷的給謝贇豎起了大拇指。
他在這裡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曲水縣對這些寶貴人才的尊重和保護,讓他們在這個混亂時期還能有這麼一個地方,能夠靜下心來、踏踏實實的搞研究,不必承受身體和精神上的雙重摺磨。
讓那些有才幹的人能夠重新擁有發揮作用的舞臺,在曲水縣這個地方盡情描繪宏偉藍圖。
他能感受到,這些研究人員、下放幹部的精神是非常放鬆的,甚至是愉悅的。
每每想到這些,陳左賢三人都覺得心臟酸酸漲漲,感動得想哭,又發自內心的想要微笑。
走的時候,謝贇把他們送到了縣城,何澤山再派人把他們送到市裡。
“陳同志,江同志,高同志,祝你們一路順風。下次你們再來,我們曲水縣肯定又變樣了,用不了幾年,你們再來,就能坐火車直接到我們縣了,無需從市裡倒車。我們正在跟省交通廳申請,希望可以把鐵路通到我們這兒。”
陳左賢笑道:“我們以後肯定常來,見證咱們曲水縣的變化。何書記,有事您跟我們聯絡,能幫得上忙的,我們一定幫。”
:()回到六零年代,踹開劇情奔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