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好的會更好(1 / 2)

張光宗是一個人到縣裡去的,回去的時候帶回了一個技術員,名叫嚴東生,看著有二十四五歲的樣子。他把人安排到男知青點,跟孫立偉、孫修偉一起住。

“你們都是年輕人,平時多交流,有什麼困難、需要,就跟大隊反映。咱們的目標只有一個,往小了說,是把柳樹屯建設好,柳樹屯好了,咱們大家都好。往大了說,是把國家建設好。

我們這兒窮鄉僻壤,條件是艱苦了點,咱們多包涵。咱們一起,努力創造出好的條件來。你們來到我們這兒,幫助柳樹屯發展,我老張,我們柳樹屯全體社員,感激不盡。”

張光宗推心置腹。

他覺得自己得把對知青的看法和想法都改一改。以前他是被動接收知青,把他們當成負擔,現在,他要把知青們當成資源,要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了。

既然來了,就得把價值都發揮出來!不光是他們本人的價值,還有他們的背景、人脈圈子的價值,都用來幫助柳樹屯的發展。

三個年輕人不知道張光宗的小算盤,聽著他真摯的話語,十分動容。

孫立偉說:“大隊長,有您這句話,我就覺得我沒白來。我們響應號召,‘紮根農村鬧革命’,不把咱柳樹屯發展好了,我不走了!”

張光宗笑道:“發展好了你更別走!”

安排完住處,張光宗讓嚴東生先休息一下,晚上再去夜校給大家上課。

從此以後,柳樹屯夜校多了一位穩定的老師。

謝贇聽到嚴東生這個名字的時候,震驚極了。

我的老天吶,柳樹屯這是走了狗屎運了!

嚴東生這個人,雖然和劇情沒有任何關係,但是他在書裡出現過。因為他改良了麥種,讓小麥產量大幅提高,地位雖然和雜交水稻之父沒法比,但也是赫赫有名的農學家。

不過那都是後來的事了,運動結束以後,嚴東生回到學校讀研究生,才正式開始了改良麥種的研究,並且很快取得了成果。

他在接受採訪時說過,“那幾年在某個縣的農業局工作,沒幹出什麼成績來”,現在看來,那個“某個縣”就是曲水縣啊。

這樣一個人才到了柳樹屯!想想就激動人心。

謝贇決定抽空去跟大隊長聊聊,想辦法讓嚴東生儘快出研究成果!

嚴東生在柳樹屯紮下根來,白天帶著幾名社員在山上穿梭,完成他的養蜂大業,晚上去夜校給大家上農學課,詳細的教大家如何種地。從選種,到播種,再到間苗、施肥,防治病蟲害,怎麼判斷作物缺少哪種營養,他都講的一清二楚。

學員們:“……”

你這個知識分子還真的會種地嘞!比他們這些世代老農還門清的感覺。

有人直接發問:“嚴老師,你種過地啊?”

“種過。”

“看著不像啊?”

嚴東生笑道:“我之前上的是農業大學,我們有專門的試驗田,每個學生都會種地的。”

大家這才知道,人家嚴技術員是真正的科班出身。

嚴東生在1963年考上了農業大學,可惜,沒等到正式畢業,運動開始了。他沒有留在學校裡搞運動,主動休學回家了。

本來以為運動很快就能結束,他就能回到學校完成學業,分配工作,去農業戰線上大展宏圖,為了國人的吃飽飯事業貢獻一生。

結果,這運動沒完沒了,他這樣的基本上被學校遺忘了。

沒辦法,他不想在家裡蹉跎,只好自己找關係找路子,給自己找了份工作,從市裡來到了曲水縣農業局,也算是專業對口。

來柳樹屯是他入職以來接受的第一個獨立任務,他一定要把養蜂工作做好,把柳樹屯的糧食生產搞上去,才不枉他來這兒走一遭。不然他又會回辦公室閒著去了。

張光宗這才知道,自己隨便拎回來的技術員並不是他以為的那種受過短期培訓、比普通人懂得多一點的技術員,而是一名真正的技術專家。

謝贇也在這個時候找到了他,極力慫恿他支援嚴東生的工作,“知識就是力量,這絕不是一句空話。知識還能提高產量,讓咱們多收糧食。我覺得嚴東生同志肯定能夠大有所為!他要啥就給他啥。”

張光宗嚥了咽口水,決定還是先看看嚴東生想要啥,再決定給不給,關鍵是他給不給得起。

不過,只要他要的不過分,他應該是給得起的。雖然他只是個小小的大隊長,手上可是實打實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